青春上海 奋斗有我|将最宝贵的给予儿童,让青春践行“大爱精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在中国福利会托儿所,这里的孩子骄傲地称自己为宋奶奶的孩子,这里的教职工都自称“宋庆龄事业的追随者”……七十多年来,中国福利会托儿所团支部作为传承发扬宋庆龄“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教育思想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积极带领团员青年和单位全体职工一道积极贯彻“实验性、示范性,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方针,脚踏实地践行“爱的教育”理念,赓续宋庆龄大爱精神,致力于实现“愿小树苗健康成长”的教育愿景。
七十年如一日,如今这里的104名团员青年仍继续脚踏实地践行着“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理念,赓续“大爱精神”,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组织向心力;主动响应“幼有所育”国家战略,“幼有善育”民心工程,积极探索解决婴幼儿托育热点、难点问题;团员青年在防控疫情宣传、居家亲子育儿、抗疫志愿服务上表现突出。
激励青年向榜样靠拢,凝聚团结青春力量
中国福利会托儿所团支部共有团员53人,团干部5人。曾获上海市“五四红旗团支部”、选树为“上海市基层团组织典型”等荣誉,团员青年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上海市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所在单位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少年儿童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上海市“巾帼文明岗”等荣誉。
与这些不胜枚举的荣誉相随,团支部也积极开展向身边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以身边的榜样的力量激励人、鼓舞人,激励团员有更高的人生追求和坚定的事业信念。
中国福利会托儿所团总支书记程丹告诉记者,作为基层一线团支部,托儿所已连续2年开展了团员发展工作,接收了4名团员,这在同类团支部中是非常少见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在4名新发展团员中,有一名团员已经27岁,仅仅在团1年就要超龄离团,但他仍然积极主动向团组织靠拢,可见团组织的凝聚力。
这位“高龄”团员孙路表示,加入共青团是自己从学生时代就有的梦想,可是一直没有机会,所以,虽然还1年就会超龄离团他依旧决定要加入共青团。“我们的团组织是一个很有正能量的组织,这里有很多优秀的团员青年。当时,团支部组织学习身边的榜样的先进事迹,在听他们讲述的过程中,激发了我作为一名青年应有的那份青春活力和奋斗激情,那份积极向上,那份义无反顾,正如我学生时代向往团组织的感受一样。”孙路说,向身边优秀榜样靠拢是让他义无反顾入团的另一大原因。
赓续“大爱精神”,用志愿服务擦亮青春底色
“将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是支部团员的信条,作为全国首个婴幼儿照护服务研修基地,围绕“幼有所育”国家战略和“幼有善育”上海民心工程,他们积极参与0-3岁婴幼儿的实践与研究,先后参与教育部重点课题《1-3岁早期教养家校共同体构建的实践研究》,编写相关早期教养书籍。有针对托班保教人员的《托班保教实践指导》,有针对高校学生的《婴幼儿相伴与成长家庭教育指导》,有针对家长科学育儿的亲子有效陪伴系列书籍等。其中,由团员骨干担任副主编的《相伴成长》一书,作为上海市0-3岁婴幼儿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用书派发到上海市各区,发行量16万册。
除了托儿所里的孩子们,他们还希望将爱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支部大力践行常态化志愿服务实践,团员们或踏入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或走进千万陌生婴幼儿家庭,或进入无数教师的课堂。他们面向婴幼儿家庭、教师、社会开展高质量的志愿服务项目,践行“奉献爱心、服务社会、担当责任”的校园文化,这样一做便是二十多年的坚守。
团支部还积极带领团员青年开展系列“云陪伴”志愿服务项目,近两年,完成近百篇的推送,阅读量累计上万人次。2022年暑期,团支部将“爱”又撒向了更远处,对口新疆建设兵团幼儿园开展“童声无界 援边共读”,制作400多个亲子阅读视频。“两地幼儿用各地方言、普通话,无障碍的沟通,孩子、家长、教师、社会共同围绕温暖的绘本主题,同频共振,用全新的方式,将爱和温暖传递向更多的孩子和家庭。”青年团员教师黄家鸿对此感触颇深,通过合作创意制作两地幼儿亲子共读视频,让远隔千里的两地跨越山海,帮助孩子们走近绘本、享受阅读,让阅读温暖而有意义。
据程丹介绍,除了“童声无界”,支部每年都会通过不同主题的公益活动,用爱心助力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比如,不久前他们又以“关注边疆幼儿阅读发展”为契机,与沪上6所幼儿园再度集结,肩负“益起走”公益项目的社会责任,续写与边疆少数民族儿童的美好情谊。
“团组织的工作不是一个割裂的部分,我们不仅仅要做好团的工作,也需党政工团齐心协力,才能凝聚强大合力。”程丹表示,未来,团支部也将继续带领这支具有高度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团队积极回应社会急需,服务中心大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