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医学院“行走中的大思政课”全新启动
2023-05-0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童宽 雷禹

1公里路程,3阶段路线,6个讲解点,12个红色故事,串起1小时的行走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思践悟二十大 行走课堂启新程”大思政课昨天正式启动。这是交大医学院贯彻落实“大思政课”建设指示精神的创新举措,是努力回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时代命题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的生动实践。

 // 打造行走的精品课堂,把思政课讲活 // 

早在今年2月起,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宣传部牵头,与党校、学指委通力合作,在与黄浦区党委宣传和中共一大纪念馆多次研讨的基础上,通过前期的材料考证、实地考察、教案撰写等工作,最终呈现出一台“浸润式”思政精品课程——行走的思政精品课程。五四青年节之际,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与30余名师生党员们,共同开启行走的思政精品课程第一课。

行走的思政课从交大医学院“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勉励寄语石刻出发,沿路介绍邹韬奋纪念馆、周公馆、马恩雕像广场、渔阳里、又新印刷所、上海医药大厦等红色地标,最终抵达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让学生们用脚步丈量、印证、感受交大医学院作为距离中国共产党的“产床”最近的高校,不仅仅是空间距离上的“近”,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一代代医学青年的责任担当,紧密相连、同频共振。同时,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交医精神,引导医学生畅谈从医理想信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让青年学生听之解渴、学有所得,真正爱上“真理的味道”。

这里有“交医人的白袍红心”“走进百年伟大复兴之路上”“中共一大纪念馆初心课堂”等板块,对此,江帆介绍,该思政课是红色故事与医学故事的交融,是城市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是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汇聚,希望持续打造区域融合的红色医学人文教育基地。

 // 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把思政课讲透 // 

多年来,交大医学院始终在打造以医学院、各附属医院、医学院周边三公里内红色地标等为“内中外环”的思政课堂,影响了几代交医人的成长,成为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交大医学院是黄浦区红色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东一、东四、东八舍均为“上海市黄浦区文物保护建筑”,老红楼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校园作为“上海国际救济会第一难民救助所”、“淞沪会战”中的第三救护医院、“一·二八”战役第二十八伤兵医院旧址被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收录在《红色文化地图》中。

昨天,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黄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玉峰,中共一大纪念馆馆长薛峰共同启动“学思践悟二十大 行走课堂启新程”大思政课。

随着这一思政精品课程的全面启动,未来授课者不仅是学院领导,更要发挥好辅导员等一线教师的力量,和学生自身力量,进一步完善“浸润式”思政教育模式,并结合大中小一体化德育建设,面向社区、医院、中小学全面开放,基于交医一衣带水的红色基因,持续打造区校融合的红色医学人文教育基地,深度融合区域红色资源,进一步打造可阅读、可讲述、可漫步的“交大医学”红色文化名片。

此次共建也是三方在长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围绕“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建设任务的进一步延伸。三方将以此为契机,发挥黄浦区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中共一大纪念馆的思政课程最佳实践基地,交大医学院凝重深喉的医学底蕴,建构“大课程”,建设“大体系”,搭建“大内容”,使用“大方法”,培养“大队伍”,构建育人“大格局”,进一步把思政课讲实。交大医学院院史馆也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会上,团市委挂职副书记唐志宇还为学生代表授予交医学生原创博极医源徽章。同时,对交大医学院获得全国、上海五四荣誉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童宽 雷禹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