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参加就创历史,上音出品两部歌剧出征中国歌剧节
2023-05-08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为中国歌剧艺术的国家级盛会,由文化和旅游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将于5月9日在杭州市开幕。上海音乐学院出品的经典歌剧《茶花女》和原创歌剧《康定情歌》双双入选本届歌剧节,上音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有两部作品入选的高等院校。

5月8日,上音举行了参演歌剧节的出征仪式暨专题思政课,廖昌永院长在思政课上表示,首次参加中国歌剧节就两部作品都入围,荣誉与挑战并存。这既是上音出品、上海出品的荣誉,同样也是上音坚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坚持“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案例,更是这座有着红色血脉传承的学校在新时代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具体呈现。

    首次参加就有两部作品入选    

每三年举办一届的中国歌剧节,是政府主办的歌剧领域最高级别艺术活动。此次在浙江省举行的第五届歌剧节,将有24部优秀歌剧作品演出48场,19部为新创剧目,5部为经典剧目,组委会同时举办一剧一评、民族歌剧创作人才研修班、歌剧公益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本届中国歌剧节此前在通知申报作品时,要求文艺院团、院校、艺术团体每家申报数量不超过2部,上音申报的两部参选剧目《康定情歌》和《茶花女》,最终全部成功入选,创造了文艺院校的历史。据悉,经典歌剧《茶花女》将于5月10日、11日于杭州剧院上演,原创歌剧《康定情歌》于5月18、19日在杭州临平大剧院上演。

《康定情歌》演出资料照

上海音乐学院版威尔第歌剧《茶花女》是于2021年由上海音乐学院、德国基尔歌剧院联合制作的,2023年恰逢威尔第诞辰210周年,上音师生再度排演这部歌剧,向经典致敬。该剧制作人、声歌系教授、男中音歌唱家王凯蔚透露:“本次合作版《茶花女》以忠于原作的精神进行呈现,力争复刻经典。来自德国的音乐艺术指导和导演团队、来自意大利的服装舞美团队和上海音乐学院师生们,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排练,这对于同学们不仅仅是专业技能上的提升,更是让他们更直接接触具备国际视野的音乐审美。”

歌剧《康定情歌》是上海音乐学院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的作品。《康定情歌》是具有世界影响力中国传统民歌,基于这首民歌而创作的歌剧《康定情歌》,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推动西藏实现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壮丽历史画卷,它讴歌了“两路”精神、民族团结,描摹了那个时代的英雄群像。这部作品,也是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之一。该剧制作人尤继一表示:“‘两路精神’对于我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歌剧《康定情歌》也一直在努力调整到最好,目前已经是第七稿。它自诞生以来,已经拿过很多荣誉,受邀到各地演出,这次参加中国歌剧节,对我们更是一种激励。老师和同学们在演出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相长。”

《茶花女》演出资料照

    全学科协同作战全面锻炼人才    

歌剧是一门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美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被誉为音乐殿堂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对一座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来说,它对学校的学科建设要求极高。

上海音乐学院在声乐歌剧方面有着光荣的传统、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上音歌剧院的建成开台,上海音乐学院几代艺术家的梦想得以实现,上音的歌剧创作也步入了快车道。这两部优秀歌剧作品的创作,成为整合全校力量联合作战的典型。从创作、表演、理论、应用等多学科联动,全院动员,紧密合作,为学生搭建了一座座高标准的国际化艺术实践平台。艺术处处长史明阳表示:“上音的艺术实践,正在成为‘教创演研’一体化育人的重要平台,而集全院之力保障,更能让它成为亮点。”

两部剧的主创代表们都认为,这样的平台特别锻炼人。歌剧《康定情歌》主创、作曲指挥系主任周湘林说,“这对我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声乐歌剧系副主任黄萱说,“要在短时间内组建两套演出人马是挑战,更是重要的锻炼机会”;管弦系主任刘照陆也都非常感慨,“舞台永远是最高、最好、最终的课堂,因为在舞台上,学生们可以体验到与平日课堂中的不同‘课程’。尤其是通过舞台演出所积累的经验,这对表演专业来说特别重要。”

廖昌永上思政课

事实上,入选中国歌剧节的这两部歌剧,此前也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口碑验证。在出征仪式前两天,《茶花女》刚刚在上音歌剧院连演两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不少观众都围在歌剧院门口等退票,演出后观众和媒体反响良好。“我们应该拿什么样的东西来对得起社会对我们的信任?那一定是高品质的、制作精良的作品。”廖昌永说,“这对我们师生来说,外界要求高,就意味着真正的锻炼,经过大舞台锻炼,我们的学生可以有一定的舞台经验、有一定的剧目积累,它也能缩短我们毕业生与实际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

不过,廖昌永也表示,和“小部队”参加其它艺术类赛事、演出不同,出征中国歌剧节这样高等级盛会,意味着学校需要“像航母群出动”:“现在是学校层面由艺术处总协调,但牵扯到全校的统筹,面非常广,就需要像航母协调的模式,来保护整体,这也要求我们探索新的课题——排练和课程冲突该怎么处理?学科交叉一体化,系部之间、系部和职能部门之间又该如何交叉?这种配合,未来将会推动上音教学改革,保证我们上音‘四出’即‘出作品、出人才、出思想、出标准’的目标。”

出征仪式上,廖昌永还特别给参与演出的学生们主讲了一堂专题思政课,同时,按照上音“大型跨部门活动和剧目均组建临时党支部”的传统,上音党委书记裴小倩为经典歌剧《茶花女》、原创歌剧《康定情歌》剧组临时党支部授旗。

裴小倩书记也介绍说,上音一直重视音乐思政课,在前几年的剧目排演过程中,一直在每一个剧组都会成立临时党支部,巡演路上也都会结合演出内容、当地红色资源,进行思政课的教学,“上音有这样的传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