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中随葬的牛腿、甘肃毛家坪出土的狗,她用“动物考古”探索古代社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每当董宁宁说起自己从事的是动物考古研究工作时,朋友们总是瞪大了眼睛,第一时间冒出想法:你是不是研究恐龙的?
“其实,动物考古研究的对象是在生活中常见的那些动物,比如殷墟中随葬的牛腿、大汶口墓葬中合葬的猪、甘肃毛家坪出土的狗。当然也有不那么常见的动物,比如我们正在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灞陵考古研究就出土了大熊猫的殉葬坑。不同的遗址会出现不同的动物,动物考古就是研究古代社会中人和动物不同关系的学科。”在一场名为“2023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瞰见新青年大会”的分享会上董宁宁说道。她是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她想为“动物考古”正正名,也特别期待不同的学科之间能够迸发出火花,不仅促进学科的发展,也能为整个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出谋划策。
探索古代社会中人与动物关系的多样性
殷墟中随葬的牛腿、大汶口墓葬中合葬的猪、甘肃毛家坪出土的狗……这些人与动物的关系,有包括充当食物的动物,作为宠物陪伴的动物等,动物考古学家就是希望通过考古遗址当中出土的动物骨骼来探索古代社会当中人与动物关系的多样性。
这样的工作要如何开展?动物考古学该怎样进行研究?董宁宁说,第一步是要做好田野采集工作。骨骼如何发掘、采集决定了下一步获取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第二步是在实验室进行各种骨骼形态的观察、测量,把数据汇总起来后再利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阐释。
田野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在考古现场进行发掘。以青河考古为例,这个遗址主要是巴泽雷克文化时期的墓葬,它的特点就是墓葬当中随葬有数量不等的殉马。董宁宁介绍,团队主要任务是把马骨提取出来,尽量保留多的出土背景信息。提取过程中要注意分辨出来个体、马匹的下葬顺序,然后再逐一把马骨提取出来,并进行标签记录、分类打包。提取的同时,也会在现场做简单的观察。比如发现殉马的头骨上有利器敲砸留下的痕迹,可能是为了方便下葬先让动物失去行动能力。其次,也发现了大部分马的前臼齿有异常的磨损,而这可能和骑乘马匹使用马镖、马衔有关。这些信息都可以告诉大家有关过去的更多情况。
考古人更多时候还都是风餐露宿
“我们希望动物骨骼能告诉我们,古人利用了哪些动物,是今天常吃的牛、羊、猪等家畜,还是古人也会‘摸鱼’,利用水生动物资源。除了动物种类以外,我们也很想知道古代社会用了动物的什么产品,是吃它们的肉,还是薅羊毛或喝牛奶,这都是动物考古可以告诉我们的古代动物资源的利用方式。”董宁宁说。
讲到动物考古会很有“科技感”,容易让人联想到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中很高大上的工作氛围,但理想和现实往往有差距。考古人更多时候还都是风餐露宿。
在越南发掘时,董宁宁和团队每天要在热带雨林中爬一个小时的山路;在新疆不通电的地下室进行整理工作;在甘肃进行发掘时则每天都是灰头土脸的。“去年暑假在新疆,条件最为艰苦。我们去的遗址在青河县,是一个边境小镇。从考古的发掘现场图片看,简直是一片什么都没有的戈壁,每个遗迹单位之间都是要靠开车才能到。”
当时,董宁宁团队所在的驻地不通水、不通电,每天都是靠柴油机发电,去附近山泉打水,住的是搭建起的毡房。考古工地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是考古人的浪漫就是在诗与远方当中。“我们平时发掘的时候,旁边有骆驼监工;上下工的路上看得到牧民骑着摩托车赶着牛马的赛博牛仔大片;晚上手机随便一拍就可以看到银河。考古人不仅局限于实验室,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我们发掘,这些浪漫是城市生活当中体验不到的。”
动物的世界是与人同行的世界
不可否认,动物考古也是考古中的“科技派”。除了做宏观的形态观察外,也会做微观的分析。董宁宁提及,现在复旦大学的动物考古也在尝试使用稳定同位素分析的方法来解读过去。
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原理可以称为“我即我食”,食物进入身体通过代谢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将骨骼进行处理再送到质谱议中检测,检测出的各类同位素情况就能告诉我们动物的饮食习惯,这些饮食习惯可能和动物的生活习性、栖息地有关,也能解释饲喂、转场等人类的管理行为。同时,同位素能够帮助大家分析这些动物个体的饮食习惯,借助身体不同部位的新陈代谢频率的不同,还能知道动物个体在什么时候吃了什么。
在董宁宁看来,动物考古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借鉴动物的分类学、解剖学、生态学等,也应用很多理科分析的手段。这充分体现平台的必要性,能够为不同的学科提供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同时,对动物考古这个保持开放、不断更新的学科来说,在跨学科的思维维度下,一方面希望深化研究,另一方面也希望做到古为今用。深化研究来自于技术和数据驱动,技术驱动指的是我们可以利用新的科技方法探索古人的生活情景。数据驱动旨在推动动物考古数据的标准化、科学化的过程,同时逐步实现开放共享。
“动物考古不仅仅研究过去,我们也希望能够古为今用。我们在越南洞穴的发掘揭示了全新世早期的人地关系,这有助于我们借鉴古人的经验,制定保护当地濒临灭绝的疣猴计划。动物考古不仅能够研究过去,也能帮助我们解决当今社会动物保护、动物福利的问题,这都是动物考古希望做到的古为今用的贡献。”董宁宁强调,动物考古虽然研究的是动物骨骼,但是透过动物骨骼,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人类社会。因为,动物的世界其实也是与人同行的世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