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幕后英雄们的青春“男儿志”
2023-05-14 生活

短短两个小时的电影,往往需要整个剧组工作人员数十个月的努力。尽管片尾字幕滚动着不计其数的名单,但观众很难想象这群人是如何拍出一部电影的。尤其对于题材鲜见的视效大片,背后的心酸观众更是知之甚少。此次,让我们一起走近今年五一档票房抢眼的《长空之王》,听听制片人张冠仁讲述这部凝聚无数心血的电影制作过程。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剧组各部门就像一支部队尖刀连  

战机一边旋转一边急剧下降、发动机在空中骤停、飞行员跳伞落地后连续撞击导致头破血流……航空题材电影《长空之王》里,浩瀚无垠的天空连接着的却是一幕幕险情。只有片中队长张挺的儿子望见突然涌现的沙尘暴时,才明白意味着什么,这是身为试飞员的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在执行试飞任务。而对于旁人而言,试飞员仿佛隐匿在云端,鲜少有人知道这群幕后英雄的存在以及奉献。令人揪心的是,观众是在无比惊险的视觉体验中,直观地了解到这一伟大群体,电影角色的缩影背后更是一支支真实的生命赞歌。

无疑,这些让观众备受震撼的视效是其一,难能可贵的还有全片取材于军队真实生活的点滴细节,这显然构成了人物血肉丰满的文武之道。光是这两样,就已经让人洞察出这部电影的制作绝非易事。制片人张冠仁说,截至记者采访结束,整个项目已经花了50个月。

青年报:请你以《长空之王》为例,谈一谈制片人在一部电影中全程需要做哪些工作?

张冠仁:在项目初期,最主要是选题策划和剧本修改,剧本成熟以后开始正式筹备。在筹备阶段,首先需要融资,这部分多亏了监制韩寒老师的鼎力支持、总制片人于孟的运筹帷幄。好在我们亭东影业有阿里融创这样的早期战友,融资总体非常幸运。

接下来是搭建主创班底,包括美术组\摄影组、导演组人员选择,当然还有制片组人员。剧组和公司招聘有个差异性在于,剧组以一次性合作为主,短时间之内人员磨合非常关键。所以人员之间的化学反应所造就的团队精神是重中之重。

因为我们这部片子题材非常特殊,涉及大量军方资产,包括但不限于真实战斗机资源。所以拍摄时候的保密性特别重要,其次效率也很重要,不可能随意因为光线变化而拖动一架战斗机根据现场需求来调整拍摄机位。所以我们在前期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做了一个全片预览,导演、摄影指导、分镜师、剪辑,还有UE4软件(数字虚幻引擎unreal engine)技术人员多方协作,完成了一个135分钟的全篇预览来指导各部门的配合生产。因为剧组的460多号人,许多人都是第一次拍摄飞机,如果没有一个操作明晰的制作总纲领来统筹协调安排,现场可能仅调整一下飞机拍摄机位就需要花掉整个剧组大半天的时间。

接下来就到了拍摄期,需要维护好精细而又宝贵的创作环境。开拍之前,剧组内部存在一些对刘晓世导演处女作的犹豫或者担心。第一次合作能理解,又是处女作导演拿到超大的投资额,放眼全世界都属于极少数。但是经过2019年到2022年的三年磨合,我们整个团队对导演信心非常足。非常欣慰的是,最后成片质量和观众口碑也都证明了这一点。当时一关一关就那么过来了。现在回头看,很有点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接下来就是后期,后期因为需要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剪辑工作,为视效制作争取时间,我们平行寻找了多位华语电影界顶尖的剪辑老师,形成了一个剪辑天团,取长补短。还有声音部门协调,后期是一个非常考验统筹能力的多线程并进的复杂工作,好在有团队一起齐心协力,1400个视效镜头在短时间之内,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我们视效合作方vhq全员在家办公,包括声音录音各个部门都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我们后期各部门就像一支部队尖刀连,迎难而上。“挑战极限”是试飞员的宿命,看来也是我们电影人向他们学习的使命。中间还有审查沟通,因为涉及部门非常多,保密问题高于一切。最后是宣传和发行。打个比方,相当于前面48个月筹备拍摄后期,最后一两个月集中冲刺宣传发行。短时间内要释放所有势能,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青年报:在这部电影里,不同制片人之间大概是如何分工的?你具体更侧重哪一方面?

张冠仁:《长空之王》是一个投资体量超大的项目。保守一点说,华语电影界每年这么大体量的电影不超过10部,甚至更少,特别是这几年行业普遍保守的情况下。拍摄飞机难度又超级大,所以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我们制片人团队会在总制片人于孟的统筹管理之下互相配合工作,他也是亭东影业联合创始人。我主要承担制作部分,从前期策划筹备通过审查,到中间拍摄周期,再到后期剪辑视效音乐等。竹聿名经验丰富、人脉广,在项目早期,即2019年就加入了,在最早的投资融资和主要演员的沟通协调上起了很关键的作用。魏小蕾是2021年加入的,她主要是宣传和审查沟通方面。

《长空之王》剧照。本文受访者供图

  幕前幕后的青春“男儿志”  

电影中的雷宇和邓放是青春热血的化身,在张冠仁看来,他们是典型的同袍情。他说,同袍最早出自于《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枪林弹雨中打完最后一寸盔甲,战友之间不分彼此两肋插刀。“我们以为《诗经》大多是云淡风轻的,比如蒹葭苍苍,但其实还有很多豪气干云的内容。”更巧的是,这句出自于《秦风》,剧组拍摄地也在赳赳老秦的八百里腹地阎良,当年秦国由弱转强的商鞅变法故里。应情应景,张冠仁不由感慨万千。

青年报:站在制片人角度,整部电影让你觉得最青春热血的是哪一段?

张冠仁:热血场面其实很多,我个人最偏爱的其实是在机库里复盘完张大队事故原因,为了科研进度,必须急需按照张大队出事的飞行轨迹再飞一次。换言之,刚刚从鬼门关回来的雷宇在还没完全康复的前提下要再次赴死。这是有人物原型的,我们在采访歼20首席试飞员李刚的时候,他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编剧和导演非常感动,经过艺术加工后放在这里。在电影中,试飞小队都争先恐后挺身而出,要知道他们最钦佩的恩师张大队刚刚在这个高风险科目中牺牲。他们刚目睹过一场灾难,地上那堆巨大飞机残骸,其实对应的就是小队成员巨大的心灵创伤。此前还有个人矛盾的雷宇和邓放在家国大义面前摒弃前嫌,放下个人得失。我觉得这就是战友情、同袍情。

青年报:《长空之王》对于每个年龄段的观众都有不同触动,对于当下的新时代青年,本片希望他们的人生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张冠仁:电影中有一句台词:“坚持,再坚持一下。”我讲个电影背后的故事,我们这部电影一大特质就是“男儿志”。在提前学习真实试飞员的英雄事迹的感召之下,我们在2022年1月3日完成了一个当时看起来“不可能的任务”。当时陕西西安封控,在没有大型交通工具的前提下,我们剧组400人开着100多辆车,1500公里大转场,从富平开到甘肃酒泉,不到24小时之内完成战略转移,跃马千里一日还,虽然是寒冬腊月,但是骨子里血液在沸腾。

“铁马秋风大散关,雪拥蓝关马向前”,稍微篡改了一下陆游和韩愈的名句,这条当年的丝绸之路,在高速公路上看着萧关、大散关、玉门关,这些关隘遗址,当年汉唐边塞诗人出西域壮怀激烈的古战场在眼前飞驰而过,最后抵达了嘉峪关。挺壮怀激烈,山河入梦。这条古代丝绸之路又和红军长征的路线部分重合。在酒泉没有任何置景基础的前提下,我们迅速赶工,10天后就顺利开机,也是创造了不小的奇迹。这场大转移给全剧组士气提升了一大块,经此一“役”,之后遭遇其他坎坷时,多少都有了这碗“酒”给垫了底。

很多时候,大家需要热血、需要励志。我们前辈试飞员英雄,88岁的王昂部长,百炼成钢,75岁还在国外飞大机动动作,双发停车,连飞机蒙皮都化成铁水了,塔台要求他跳伞,但他还是坚持飞回来了,因为歼8就这么一架,如果飞机毁了,未来几十年中国空域就无机可守。想到这里就泪满襟。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