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传承江南船拳,古老武术焕发青春光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崔子润/ 文、图、视频
在江南古镇朱家角,流传着一种上海所独有的拳种,人称“江南船拳”。这项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术“翡翠”,有着和南拳较类似的打法,马步稳健、丁步灵巧,马丁步动静结合。“船拳”的实用性极强,在古代,深谙水性的朱家角人,几乎人人都学习船拳,以备不时之需。近千年来,船拳为历代水军所用,见证了漕运业的兴衰,也承载着传统民俗文化的记忆。
江南武术院院长、著名民间武学大家丁裕春是上海市“江南船拳”第四代非遗传人。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在与丁裕春和徒弟们的交流中,深入了解“江南船拳”,并解锁江南武术的独特魅力。
以商养武,助力江南船拳发展
丁裕春1942年出生在青浦区朱家角镇,自小习武,师从杨氏太极拳宗师傅忠文、傅声远。如今,年过八旬的他,依旧精神抖擞,银白色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声音洪亮,一种武林高手的气概迎面扑来。
据丁裕春介绍,船拳可以在弹丸之地任意进行闪、展、挪腾和跳跃,“有了稳健的步法,就能将拳法腿法运用自如,船拳套路丰富,动作紧凑,想要练好,需要深厚功底”。
在丁裕春的练武生涯中,他一直积极参与并组织多项武术赛事和培训活动,为发扬传统武术文化做了很多贡献。当时,尽管各种武术活动都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经费始终是困扰武术开展的一大问题。尽管如此,丁裕春从不破例收费。
80后刘芳羽是丁裕春的入室弟子,据她回忆,当年拜师的时候,丁裕春没有收取任何拜师费和培训费,都是无偿教学。“丁老师虽然是一位武术大师,但他招生都是看缘分,他非常重视弟子的品德修养。拜师后,我们都要遵循他的规矩,约法三章。”
经费问题如何解决?丁裕春在朋友的支持下,开启了“退休创业”模式。遵循着“以商养武,创业致富,贡献社会”的原则。最终,丁裕春在创业的道路上也取得成功,同时将创业的部分收入用于回报社会。
丁裕春“以商养武”的行为,为青浦区的武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还助力青浦区获评“全国武术之乡”的荣誉称号。
弟子传承,非遗运动进校园
如今,耄耋之年的丁裕春致力于将江南船拳这一上海独有的拳种,发展传承下去。就在前不久,青浦区朱家角小学被评为上海市“非遗在校园”示范学校。而在该校推广学校船拳运动项目的人,正是他的另一位弟子何磊。
11年前,拜师丁裕春的何磊,刚刚从上海体育学院毕业,成为朱家角小学的一名体育老师。虽然从小就在少林寺练武,但第一次接触到船拳时,何磊仍被它吸引。“其他武术的路数都是从右侧开始,打到左边,一般都是4趟,边边角角都会打到,而船拳的路数,是在一两米左右的距离,不会跑动,因为是在船上打,如果跑动太大就会掉到河里。可以说,船拳就是拳打蜗牛之地的近身格斗术。”何磊告诉记者。
从业11年以来,何磊尽自己所能,一直致力于推广江南船拳。“幼儿园、小学、初中,我都有去教过,包括机关单位和消防队,在朱家角消防中队我给他们培训了一年,大家都热情高涨。”何磊说。
同时,何磊还带教着朱家角小学的船拳社,社团成员都是热爱武术的孩子们。从一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人,每位孩子都活力四射,创社以来,船拳社成员参加了各种市级别的比赛,成绩辉煌。
但练武是辛苦的。青少年学习船拳,都是从基本功开始,一点点地琢磨,练好一个动作可能要几个星期的时间,习武可以练就坚定的意志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何磊表示:“将武术训练作为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前提,它对学生身心均衡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武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极大的帮助,不同的拳种还有利于学生了解不同的武术文化。”
魅力四射,江南船拳大展风采
近年来,丁裕春和弟子们正在整理江南船拳的武术套路和历史文化研究。目前,少林梅花拳、牛角镗、木锁、青龙大刀四套江南船拳的武术套路已经完成,准备出版,让更多武术爱好者了解和学习船拳。
江南船拳和青浦武术文化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丁裕春和所有武术爱好者的奉献,也离不开青浦区政府部门对武术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支持。丁裕春说,历年来,他凭借自己对民族武术文化的热爱,发扬“尚武精神”,力将提升中华民族的“正气”作为终生事业,为青浦区武术文化的建设作贡献。
甚至,还有国外的武术爱好者不远万里,专程前来拜师学艺。其中一位叫巴俊(John Barary)的法国武馆馆主,通过香港武协联系到上海武协,找到丁裕春的联系方式后从法国飞到上海,跟丁裕春学习船拳等功夫。丁裕春和他的弟子们不遗余力地推广国粹武术文化,让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地域文化的拳种,焕发出青春光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崔子润/ 文、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