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市民生活更舒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图、视频
星期天上午,建筑师何嘉一家三口来到“凯田集荟”分时步行街溜达,还在一旁的口袋公园开心遛娃,“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设让他和身边邻里切实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味道。
今天,“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来到长宁区新华路街道,从分时步行街到口袋公园,再到市民中心,高质量的发展正让人民的生活愈加舒心美好。
围墙拆除街区更为开放
“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打造,让我们感受到更多便利的生活,很多活动和服务都可以方便地体验到,加上我自己是建筑师的关系,经常会感受到这个城市确实在变化,街区在开放。”何嘉说,虹桥路地铁站通往凯田路的路上,过去有很多围墙,行人走路都只能绕行。随着地标建设,城市微更新提速,围墙拆除了,热闹的街道、美丽的口袋公园都活跃在放眼可及的城市街角。
采访团与何嘉一家邂逅的“凯田集荟”分时步行街,是一条特别的“双用途”的道路。凯田路,是随着长宁地标性商办综合体IM Shanghai长宁国际开业新增的一条市政道路,与凯旋路、淮海西路形成一个三角区,从而更加方便居民出行。
去年8月,“凯田集荟·惊喜长宁”分时步行街在“2022上海邻里生活节”正式开街,每逢双休及节假日,凯田路就会被临时改造为市集步行街,精彩的集市和游艺体验让不少市民在咖啡、花卉、餐饮、文创等趣味体验中重拾“逛集快乐”。
最近,2.0版的“凯田集荟·惊喜长宁”分时步行街暨主题集市活动在周末及节假日焕新回归。
当下,正在举行的2023凯田集荟首届可持续咖啡节以“咖啡+”为主题,携手50余家新消费知名品牌,与“运动”“萌宠”“城市露营”等潮流文化主题跨界互动,创造多元化的咖啡体验,商户也因此有了更多与社区居民双向奔赴的场景。
一旁的口袋公园里,居民可以惬意地散步赏花,这种“小、多、匀”的口袋公园建设,亦是围绕15分钟生活圈应运而生的。市绿容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完成新建、改建口袋公园390座,其中172座口袋公园纳入城乡公园体系。 “十四五”期间,上海将继续推进各区口袋公园建设,新建、提升改造更多的绿色公共空间。今后每年计划完成新建改建口袋公园80座,切实让口袋公园满足居民家门口日常游憩健身需求,提升市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全面拉开“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格局
“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是上海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和重要抓手,也是促进超大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创新举措。
市规划资源局详规处处长伍攀峰介绍,2022年10月,上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的指导意见》,全面拉开本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的格局,明确到2025年底,全市要率先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性意义的街镇,中心城基本实现基础保障类服务全覆盖。
新华路街道利用位于新华路中段的一处老洋房,打造了街道第一个市民中心,建设了一站式、综合性便民生活圈服务平台,并对新华历史风貌、城市更新、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进行集中展示,全方位满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需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记者在现场看到,市民中心里可以需求为导向制定服务清单,全面覆盖服务各类人群,涵盖党群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法律服务、健康服务、文体服务等各类服务,并因地制宜设置个性化服务,提供党群服务站、社区展览馆、社区阅览室、社区童趣园、社区书画坊、社区直播间、社区展览馆、社区议事厅、社区音乐坊、社区小剧场等特色功能,打造“三化”即“人文化、数字化、生态化”,成为公益性、综合性、集约性的综合服务空间、社区治理平台。
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推进各类功能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优化服务体系等,都是上海的实践。市民政局介绍,上海将进一步健全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网络,在片区层面对养老综合体和社区托养、老年助餐等功能性设施场所持续发力,加快建设家门口服务站点,完善“15分钟服务圈”构建,增强设施的覆盖率和服务的可及性,为老年人提供老有所养、老有颐养所必需的社区养老服务。到2025年,建成高水平的发展体系,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深化完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