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创赛马玉丹:智能化外科手术,让患者都能获得最佳救治服务
2023-05-23 专题

马玉丹

数智元宇创始人、CEO马玉丹几年前从世界500强辞职后,走上了艰辛但有收获的创业之路。虽然很快组建了团队,但在“AI+医疗”的创业赛道里,各家初创企业都专注于自己的某个细分领域,于行业而言依旧略显孤独。因此,“临港杯”第九届“创青春”上海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的破冰环节让他印象深刻,“所有企业被打乱后重新分组,让我们认识了新的创业伙伴,大家也在活动中不断加深了解,大赛结束至今还有持续互动。”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致力在新一轮国际技术竞争中弯道超车

“创青春”大赛不仅让马玉丹结交到了创业伙伴,团队研发的“腔镜手术AI导航系统”项目更是摘得了一等奖。至今已经发展了一年半的项目,在培训管线的产品已顺利完成入院,获得了外科医生与医学院学生的高度赞赏,术室内管线产品也已接近进入临床阶段。马玉丹介绍,该系统能将外科领域的传统设备进行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让前沿技术与外科技术融合,帮助医生获得超越肉眼的识别能力。

其优势具体表现为,通过对海量腔镜手术的真实影像进行分析与深度学习,实现系统对于海量成功与失败案例的知识积累,并结合AI前沿技术,将目标器官位置、推荐入刀位置、危险预警区域、最优解剖路径等关键信息在术中实时展现,帮助医生完成高效精准的一次性成功腔镜手术。更为重要的是,马玉丹和团队也寄希望于自己研发的产品能够降低患者的手术风险、减少术中失血、减少手术开销、缩短卧床时间,“让每位普通的手术患者都能获得最佳救治服务。”

马玉丹告诉记者,在微创手术刚在国内兴起时,其实受到过很多质疑,“开腹手术总是出现手术事故,通过几个微孔并且看着屏幕逆方向做手术,这不知道会有多少失误。”在手术机器人投入市场之初,同样被诟病,“如果手术机器人突然出现机械故障怎么办?” 因此,近十年来,我国数字外科和智能手术领域被欧美等发达国家拉开了较大差距,在内窥镜与手术机器人方面,70%以上的市场份额均被进口企业占据。其中,内窥镜为医生的眼睛助力,手术机器人为医生的双手助力,如今,围绕“脑”的智能术中导航系统竞争已经开启,“我们要在新一轮的技术竞赛中,努力摆脱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被长期‘卡脖子’的被动局面,甚至有希望实现对海外对手的弯道超车。”

以技术成果重新定义青年创业者形象

之所以选择人工智能与医疗相结合的创业领域,马玉丹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研究生专业和后来所从事的领域都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息息相关,凭借这么多年的经验积累使得自己在人工智能领域创业也更有底气。在决定进入这一领域前,他对AI所能赋能的行业进行了深入研究。“与AI结合得很好的行业有交通、零售、游戏等,但这几个领域都已经被大厂渗透,如果创业和巨头们竞争,显然不是一个好选择。”马玉丹转而看到“AI+医疗”领域中的领头羊几乎都是初创公司,并非传统巨头企业。与此同时,医疗行业特有的注册证制度,以及研发、送检、临床、报证等一套流程下来,需要花费至少两年的时间,“这样的高门槛对于初创企业反而是一个很好的保护。”

“当时正值国家大力鼓励‘AI+医疗’的时期,全面放开三类证,并且利好政策频出,让我看到了这个领域的机会。”马玉丹通过大量研报和数据的调研,最终确定了适合自己的方向。在他看来,智能化已成为发展大趋势,“我们目前奋斗在外科手术智能化领域,国外已经跑出了独角兽企业,而国内尚未出现头部企业,所以我们对这份事业还是很有信心的。”比如在“创青春”获奖的“腔镜手术AI导航系统”项目就已打破了技术壁垒,可在手术室内离线断网的孤岛环境下,实现对动态医学影像的无延迟处理,是目前全球唯一不需要依赖荧光、吲哚菁绿、近红外成像便能实现术中导航功能的产品。

“作为一个青年创业者,很多人会先入为主给你贴上经验不足等标签,即使已拿过很多顶级技术竞赛的冠军,但还是会有人认为‘你的技术肯定比不过那些大企业和大专家’。”马玉丹表示,虽然一路上饱受质疑,但也收获了很多认可以及来源于头部企业的意向订单。在“创青春”大赛再次获得肯定后,马玉丹希望自己的团队能够加速迭代升级,保持住自己细分领域里的国内领头羊位置。“团市委搭建的这个平台帮助我们拓展人脉,也可以向其他创业伙伴请教经验和教训,探索异业合作等。”马玉丹表示,通过这一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来自社会各界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充分认可和迫切需求,让团队越来越有信心。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