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包垃圾“无处躲藏”,对可回收物实行精细化投放,这群静安新青年功不可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已三年多了,在居民们的热情参与下,垃圾分类新时尚已蔚然成风,成为魔都上海的新名片。不过,在不少小区的垃圾房周边、门栋楼前、绿化带内等常见零散或成堆的小包垃圾。记者从静安区绿化市容局获悉,该局推出了小程序,市民可一键拍照、一键上传,让身边的小包垃圾“无处躲藏”。
在2022年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评中,静安14个街镇考评全部优秀,分数位列全市前三,这份闪耀的成绩里,背后有一群青年的不懈奋斗。而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城运中心工作人员、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负责人陈臻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六分类’垃圾桶你见过吗?我们街道还是全市首个推出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的街镇。”
从事垃圾分类近4年
全市首个探索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投放
2017年刚从日本旅游回来的陈臻,每每和朋友谈论起所见所闻时,不得不提到城市街面的整洁,更为让他震惊的是当地的酒店居然在每个客房都配备了不同颜色的垃圾袋,让每一位住店客人都能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客房服务人员会在每日固定时间按照垃圾袋颜色来收运,由于客人来自世界各地,所以工作人员还会进行二次分拣。那一刻,对于陈臻的触动,不言而喻。“如果每个人都能身体力行,那成就美好家园就不会只是梦想了。”
2019年3月6日,惊蛰,这一天也许在提醒着陈臻,不久之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正式立法,就像这二十四节气一般,候桃始华。在条例正式公布之前,通过志愿者的宣教普法和适应条例的硬件改造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而陈臻正是其中的一员。
当天一早,陈臻与几名志愿者和街道辖区内城上城小区居委、物业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到了小区8号单元楼栋,将立法倒计时的日期改为117天。陈臻每天早上都会按照惯例,将小区每个楼栋都走一遍。
由于该小区在立法分类之前仅有一个垃圾压缩站供居民投放生活垃圾,没有标准垃圾箱房,但陈臻考虑到在立法之后,小区一个压缩站将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投放需求,更不符合上海市垃圾4分类的条例规定,为落实街道下达规划设置分类投放点的要求,他与同事一起加入到了设置投放点的任务中。该小区共有1566户,小区一层整体为机动车库,二层才是居民进入楼栋的电梯入口,人车分流,所以要在有限的机动车库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好比“螺蛳壳里做道场”。陈臻想到,居民投放垃圾的日常习惯是在进出小区的区域最为便捷,而该小区的人行出入口恰好为5处,在这些出入口旁设置投放点及满足了300户左右一个4分类投放点的合理需求,又为居民投放习惯规划了合理动线,一举两得。
2019年7月,终于迎来条例正式实施的日子,但陈臻的工作才算刚刚开始,他与志愿者们投入到了入户宣传的紧张工作中,利用每天下班后的时间,挨家挨户敲门,将一份份普法“礼包”送到了居民手中。
2021年,芷江西路街道率先开发了垃圾分类小包垃圾管理小程序,做到自查自检,城运中心的工作人员看到小包垃圾就上传,马上整改。形成了上传、处置、审核、完成的闭环。
更让陈臻感到骄傲的是,他所在的街道进一步探索了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投放。
今年春节假期期间,居民在享受休假的同时,生活垃圾也有所增加,为倡导居民过个“环保年”,加强居民对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回收的意识,街道城运中心节前在街道辖区各居住区垃圾投放点位设置了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投放袋,引导居民在做好垃圾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不同种类的可回收物分类投放至玻璃、金属、塑料、纸张、衣物专用投放袋中,从源头践行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目前在全市街道层面起到了表率作用,街道所有小区实现可回收物精细化,为后续中转、资源回收利用开了好头。
一键拍照、一键上传
让身边的小包垃圾“无处躲藏”
陈臻只是垃圾分类志愿者中的典型之一。在静安,还有更多的绿色志愿者在默默付出。比如邹文戈是石门二路街道东王居民区的团支部书记,在他的带动下,一家人知行合一,做低碳生活的最佳践行者,全家坚持公共交通出行,定期回收闲置衣物,购物自带环保袋,家中使用节能电器,积极带动社区邻里低碳减排。不仅如此,邹文戈还全家利用空闲时间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讲、厢房值守定点管理等志愿服务,荣获“海上最美家庭”。
又如在上海保德中学的一角,正实施着一种由团员教师带领,学生团员轮流负责的校园湿垃圾资源化处理新方法。学生采用好氧堆肥的方式进行堆肥,把食堂湿垃圾和校园绿化垃圾按比例放入堆肥箱内,经过几周的发酵,产出能够勇于绿化种植的腐殖质。在堆肥初期,团员学生也会心存疑惑,“在校园内堆肥难道不臭吗?”但通过自己的实践,他们发现,只要通过正确的比例将垃圾混合放置到堆肥箱中,就不会散发出难闻的味道。这样特别的实践方式,既提升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又让他们明白做好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静安区绿容局团工委负责人唐正昂自己也是垃圾分类的实践者。在他看来,垃圾分类是民生的“关键小事”,也是绿色发展的大事。随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进入第四个年头,静安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小包垃圾落地问题成为破坏居住区生活环境的沉疴顽疾。
“小包垃圾”现象是指一袋或多袋的袋装垃圾未投放至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堆积在垃圾投放点周围、绿化带、道路边等地方的现象。小包垃圾问题不仅是当前垃圾分类工作的难题顽症,也影响了申城的环境。为此,今年年初,市分减联办就制定了《上海市规范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计划全面提升居住区垃圾分类实效和环境卫生质量。
唐正昂介绍说,为强化社会监督,静安区再次开发了面向社会公众的“小包垃圾你我拍”小程序——市民朋友们可以通过小程序一键拍照、一键上传身边的小包垃圾现象。
实施专项整治活动以来,该区的小包垃圾治理经验得到推广。在近期上海市垃圾分类实效测评反馈中,静安区小包垃圾问题数明显下降,取得良好成效。
每月定期公布小包垃圾“红黑榜”
唐正昂介绍说,2023年,该区将定期开展小包垃圾专项测评监督,增加小包垃圾专项治理责任落实和一网统管实现小包垃圾问题发现和处置情况的考核项目,在每月垃圾分类实效测评报告、“上海静安”和“静安绿化市容”微信公众号定期公布红黑榜。
“我们将依托视频监控系统,对‘乱扔小包垃圾’的行为进行视频、照片记录,提高动态监管能力,提升智能设备对违法投放行为的发现率。”据其介绍,此外,静安还采取了科技赋能的办法,加强巡查执法监督。深化垃圾分类“一网统管”中对小包落地垃圾问题的智能监管能力,联合城管部门落实社区执法监督,将垃圾分类执法向社区延伸,对不履行分类义务、乱丢小包垃圾且屡教不改的人群强化执法处罚,有力震慑垃圾分类违法行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