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的秘诀是什么?张文宏:及时回应民众所需
青年报·青春上海 记者 刘晶晶/文、视频 受访者/图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项目团队因“新冠疫情下的全民抗疫与健康生活科普”获得了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特等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科普类特等奖。在张文宏教授看来,应对未知,科学和透明是最好的方法。
◆ 科普要回应民众所需 ◆
疫情初起时,紧跟群众关切,第一时间解读疫情走向,翻译的世卫组织最新新冠病毒指南阅读量300万+,翻译世卫组织的大众新冠防疫科普阅读量1500万+;《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的数字版书籍下载量500万+,纸质版发行超110万册;除了针对新冠疫情,团队共同打造的“华山感染”微信公众号,新冠疫情至今针对各类传染疾病推出200余篇推文,平均阅读量都超万……
“很多人其实问过我,做科普有什么样的秘诀,这个其实很难讲,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回过头来看是怎么做的。”张文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次新冠疫情之前也做科普,但是影响力就没这么大。为何新冠的相关科普就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因为你做的科普是及时回应了民众所关切的问题”。张文宏坦言,现在不少医生做的科普可能“近似于打广告,我看什么病就做什么科普,然后读了以后你就会到我的门诊上来。”他表示,这种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医生进而来看病的“科普”可以称之为“小科普”。“我们其实今天要做‘大科普’,也就是要抛开我们自己的一些想获益的想法,而是从民众的根本需求出发,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科普就会做得比较大。也就是当你回应大家关心的问题,你的科普声音一定会传得很远。”他说。
◆ 要第一时间让民众听到科学的声音 ◆
在张文宏看来,科普第二个关键点是“及时”。他举了回微信的例子:“你和别人微信,问了一个问题,你是不是一会就要刷一下,看他是不是回复?如果等了半天他也没理你,你就会想,他是不是生气了?如果第二天还没回你,你就要猜测是不是他不重视我?可能第五天还不回,你就拉黑他了。科普也是如此。”
张文宏说,如果今天看到一个老百姓非常关注的科普问题,你的回应是在一两个星期以后,又如何去打动人心?与此同时,很多需要流量的伪科学却抢着在第一时间回复了,此时老百姓获得的就是一个假的科普。“所以我们经常有一句话,真理还没有出来,谣言已经满世界跑了。这就是一个速度的问题。”
站在“大科普”的核心出发,作为“国家队”,更应该做真科普,最重要就是要及时在第一时间回应民众所需。做新冠疫情科普时,张文宏和团队经常晚上熬夜去收集有关疫情的资讯,第二天白天发布,让民众第一时间得到回应,你回应他关切,也就能得到民众的互动,这在他看来也是科普的一个核心。
“科学普及不是单向的,你觉得科普是你在赏赐别人,因为你懂别人不懂,你在赏赐他,其实不是的。你如果做的科普没有回应他的需求,你做的科普就是滞后的,是没有影响力的。所以做科普的人第一要从大科普角度出发,才会做得影响很大;第二我们回应要迅速;第三关键是要互动。没有互动的一个科普,其实最终也走不远。”张文宏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 记者 刘晶晶/文、视频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