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激烈成全球青年科学家面临问题,如何“破题”?
2023-05-2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激烈的竞争正成为全球青年科学家都面临的问题。在2023中关村论坛未来科学论坛上,来自全球的学者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热议。专家们认为,以开放合作的形式加大公益扶持,鼓励青年科学家挑战科学“无人区”,多做原创性研究,未尝不是一种破题之法。

  ◆  竞争激烈全球青年科学家都有共识  ◆  

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马大为在论坛上坦言,青年科学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竞争。

他表示,过去10年中,我国迎来了科研人员的回国潮,科研人才在经费和学生等资源方面竞争激烈。“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的竞争比我们当年大得多,他们没有办法耐心地十年磨一剑,所以很多人最后不得不跟着别人做一些热点研究。”马大为表示,年轻人没办法做太多原创性研究,这可能是阻碍中国未来科学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他认为,高校不断扩招吸引人才,但对于人才如何能够持续发展考虑的不足,对于人才的成长环境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体系,这也对形成健康的科研机制造成影响,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注和重视。

麻省理工学院生物系副教授、白头生物医学研究所成员、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翁经科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在过去20年中,科技发展的速率日渐加快。青年科学家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项目申请竞争激烈、发论文难、生活压力大等多方面的挑战。上一辈科学家的成功经验有时也不一定适用于他们。”他表示,这是个系统性问题,需要整个科技界一起努力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激励制度,以帮助青年科学家尽快成长起来。

东京大学荣誉教授、微软高级首席研究经理、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池内克史(Katsushi Ikeuchi)开展的是跨学科的人工智能研究。他也坦言,多数的资源都是由资深的研究员们获取的,年轻的研究员需要整个学术圈来支持。很多青年科学家并不了解这个领域的历史,这对于科学的革命性创新是有阻碍的。他表示:“创新只有巨人肩膀上才能发生,对于一些学术上的进步,要进行回顾和反思。希望通过创造这样的氛围,鼓励年轻研究人员以历时性视角进行科学研究。”他还认为,青年科学家需要更多的公益平台,来参与跨学科交流与国际合作。“如果我们可以一起合作,科学研究会更有效率。”他说。

  ◆  开放合作鼓励青年人挑战科学“无人区”  ◆  

“科研人才竞争激烈,这让青年科学家很难真正‘做时间的朋友’。我们需要在他们科研人生的早期就将资源、实验设备进行倾斜,为他们带来不跟随的底气、勇气与决心,争取真正做到一些原始创新,这是非常重要的。”和玉资本(MSA Capital)管理合伙人、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捐赠人曾玉指出。

青年科学家,是科技创新和铸造未来的传承者和主力军,这点毋庸置疑。未来论坛理事会2023轮值主席、未来科学大奖奠基捐赠人、五源资本创始合伙人刘芹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支持亚洲各国青年人才沟通与交流、项目对接、科技创新,鼓励和带动更多的青年科学家探知未来,挑战无人区。”

刘芹认为,科学的发展需要与产学研进行对接与互补。“一是要尽量地做好科技创新的产学研转化,提高生产率、社会总体福利,帮助社会取得商业上的进步。同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主动抛弃简单财务上的回报诉求,真正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反哺科学,这样才能让科学的研究不是无源之水,也不会让整个产业的研究缺少基础科学源头的长期支持。”

在未来论坛理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双聘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看来,公益的力量对于科学发展而言是一项很有益的补充。“未来论坛成立至今,正在以一种创新的公益模式支持科学发展,我们希望通过支持基础的学术研究,来营造一种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文化,并通过一系列科普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对科学产生好奇心,关注热爱科学事业。”

香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张翔指出,科学的定义中一定是包含“开放”二字的,尤其是近年来的气候、碳排放、人类健康等科学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生存挑战,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来共同应对。在他看来,以公益的形式支持科学,实际上造就了一种社会文明。“不求回报的鼓励科学家探索未知,鼓励求真、求实,而且容错,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社会各个方面非常需要的。”他谈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