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团课”引领青少年“青听苏河”
记者 刘昕璐
为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推动更高标准、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推进“一江一河”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提升,引导更多青少年“青听苏河”“共治苏河”,建设“美丽苏河”,近日,华东政法大学的“小水滴”志愿者与来自上海市六个区的130余名“上海小记者联盟”少先队员和家长们共同参加了一场“一江一河守护有我”大中小思政一体化主题教育活动,一堂让人眼前一亮的“行走的团课”开讲了。
行走于上海“母亲河”苏州河河岸,碧波荡漾,垂柳依依,不断焕发着一流水岸都市的美丽与光彩。“其实眼前让人流连忘返的苏河美景,在100多年前,曾是中国最早被污染的河流之一,苏州河见证了上海工业的发展进程,但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华政“小水滴”志愿者通过讲述苏州河的沧桑巨变,普及相关法规条例,加深青少年对苏州河的了解,对上海城市精神和历史文脉的体悟,从而增强大家爱河护河的意识,传递爱河护河的志愿精神。
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从步道建设到校园开放,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华政团委也充分利用校园开放契机,依托“小水滴”志愿者,面向校外中小学生广泛开展党史宣讲活动,结合身边故事、青年感悟,用青年人听得懂、喜欢听的方式宣讲理论知识。当天,一场以探访百年校园内历史建筑和红色故事为主题的“行走的团课”也由此开讲。
“课程思政不能为了思政而去进行空洞的说教,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进行课程思政。”长期以来,华东政法大学团委高度重视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育人,多次联合华政附中、华政附校一同做好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培养与横向贯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此次,校团委再度联合上海六个区共同探索具有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一江一河”特色育人模式,打造富有时代特色、华政特色的育人体系。
记者 刘昕璐
来源:学生导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