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开放,让城市和大学双向滋养
2023-05-3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被苏州河以U形紧紧拥抱住的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作为上海城市史上最早的大学校园,好似一座楔形半岛,雅香肆意、幽静迷人,百年建筑与悠悠河水相映生辉。

在持续推动各大高校有序对公众开放校园的当下,华东政法大学已彻底将自身融入了苏河步道和中山公园的一边。他们究竟做了哪些事,让普通公众连身份证都不用刷一下“留痕”,整个校园照样整洁有序?学校说,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也要让大学成为传承和引领城市文明的典范。记者实地探访,揭开大学对外开放与城市相融共生背后的“管理密码”。

    ◆  游玩数次,看不够醉人四季美景      

本周一,上海破百年来五月气温最高纪录,最高温度达到36.6℃。这样一个“桑拿天”里,依然有不少市民漫步苏州河步道华政段。只要心是宁静平和的,眼睛是追寻美丽事物的,就依然能感受到夏季的鸟鸣啁啾,色彩叠印。

“感觉我们又得到了一个城市送出的大礼包、大福利!”已经退休的张莉梅家住静安区,华政校园已经反反复复和朋友游玩了多次。步道和校园里的行走拍摄、龙之梦购物中心的午饭、瑞华公馆的下午茶,她们将大半天的行程安排得妥妥帖帖。

来去已然多次,但校园建筑内部的美,张莉梅并没有亲身寻踪过。“从我个人来说,在不影响校园日常生活和管理的前提下,能够进校园看一看走一走,已经很知足啦。”张莉梅说,作为思想和文化高地的大学,校园环境、人文底蕴、教育资源、公共设施等都深受公众的青睐和向往,也十分渴望沉浸式的体验和感受,“风光无关冷热,关键是心境,四季更迭,景色也随之变换,加上这里有很多百年建筑,更是与苏州河的柔波相得益彰。”

言谈间,张莉梅还翻出了自己上个月在朋友圈发布的华政美景九宫格,当时她配了简单的文字:到处都是温柔的绿。“太美了!这棵超过135岁的古银杏树,我是看着它从绿变黄,又从黄变绿,真的非常漂亮!”张莉梅相信,大部分想要到大学来走走看看的人群,应该都是很自觉,很自律,也是有基本素养的,大家也会以文明的行动与开放的校园互为匹配。

晨昏日暮间,周边的居民更是因为建成的苏河步道和开放的校园而多了一个“后花园”。袁女士一家住在附近的海鑫公寓,经常在苏州河两岸的步道散步,不时也会拐入校园。在她看来,校园的开放,让人们更多打开“城市之窗”,触摸人文历史底蕴,而好的体验感无疑是口口相传的最好保证。

    ◆  校园融入滨河,与城市共融共生  ◆    

苏州河华政段滨河全长900余米,一侧是隔着防汛墙的苏州河,一侧是华东政法大学校园。记者从凯旋路万航渡路路口的苏州河慢行步道步入,很快就看到一扇标记“华东政法大学”的铁门,门口标识牌显示“华政步道开放时间每天7:00-21:00,20:45后只出不进”。没有任何卡顿,只管向前走即可。顺着步道,沿线是学校和长宁区共同布置的“一带十点”小品景观,连公共厕所的外观设计也融入沿线景观的风格,沿途有很多可以顺利通往学校的口子,都不会有卡哨。

如果从万航渡路的学校正门进入,也完全不需要从兜里掏出任何证件刷卡。只要静静地走,没有人会阻拦。现场,也有不少公众是从马路对面的中山公园2号门穿行过来,继续入校观览。

学校保卫处证实,华政长宁校区自从今年3月初就在上海率先开放,起先市民进校需要扫码进行入校登记信息;一周后市民出示身份证即可进校;3月20日起,市民无需出示任何证件或者登记信息,即可从校门或是步道直接进校参观游览。

这是坚决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关于积极响应“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号召,积极主动传播大学文化,与城市共融共生而做出的决定。当然,为了更加有序安全,校园内部加强了安保队员的培训,实行网格化管理,制定了应急处突方案,并重点做好了楼宇门禁管理。苏州河步道也有专门安保力量,对携带宠物、玩滑板、攀爬堤岸等行为及时劝阻。

从实地探访来看,校园食堂门口竖立着温馨提示“学生食堂不对外开放”;在办公楼、教学楼外也有“教学区域,参观者请止步”这样的立牌,并且设有电子门禁,从根本上划出物理区隔;在一些教学楼走廊台阶,不设隔断,而是巧妙地放置几盆绿植,既美观又防止公众步入。

几位在校生表示,校园刚开放时,是有过一阵客流高潮,特别是韬奋楼、交谊楼、格致楼等建筑,不少市民都想要进去拍照打卡,全靠保安人工劝说,通过后续的门禁管理,更为科学和便捷,加上每幢建筑都有了导向标注、可扫码阅读的故事,校园又恢复了本来的静谧。作为华政学子,每每看见市民来参观,拿起手机记录华政的风景、建筑,站在每栋楼的简介牌前认真地观看,心中会涌出自豪,常有一些中小学生参观之后将华政作为努力奋斗的目标。

    ◆  让青年成长与城市发展同向而行  ◆    

奋斗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自觉服务人民、服务城市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是青年人最美的姿态。在进一步打造开放式校园、助力人民城市建设中,学校各职能部门也正通过校园与城市共融共生的契机,增强学生主动担当尽责、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让城市和大学双向滋养,谱写下立德树人的新篇章。

今年5月27日是上海解放74周年纪念日,当天,华东政法大学“苏河明珠”沉浸式实景思政课在校授课展演,课程以长宁校区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为主线,运用“演”“讲”结合、情景互动的方式,还原呈现了一幕幕时空交错、震撼人心的场景,让师生“动”起来,让历史“活”起来,也让人身临其境沉浸式体验红色故事、红色基因、红色文脉,更加激发爱国爱校的情怀。

“转过苏州河的U形湾,从中山公园码头登陆,我们就会来到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赶快跟上一起寻找亮点吧!”华东政法大学律师学院研一学生、档案馆校史文化协会讲解员陈思静从4月10日开启自己的首次讲解后,至今已经讲解了7次。

“作为讲解员,在我看来,校园开放是学校展示历史文化和教学成就的平台,是市民了解学校发展历程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平台,而我的角色便是‘讲好校园故事,传承校园文化,让老建筑活起来’。”陈思静说,用自己的声音让更多人听见华政的故事,听见圣约翰历史建筑群的故事,她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在讲解的时候,她也发现有很多市民对华政历史、圣约翰时期建筑十分感兴趣,提问积极。不断搜集资料,不断学习,让讲解内容在打磨中更趋丰富,正是陈思静在悄悄积蓄的。

与此同时,传承弘扬法治精神,在苏州河步道、校园内开展普法教育宣传,展开志愿服务,使市民在漫步校园的同时享受优质的法治资源和人民城市的品质生活,也成为当下华政学子“常态化”的社会实践。可以说,讲好校园红色文化、教育文化、法治文化和体育文化故事,因校园的开放和公众的到来,开辟出了新的实践平台。

    ◆  融入城市赢得更大机遇  ◆    

校党委书记郭为禄表示,“一流城市孕育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成就一流城市”,华东政法大学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主动服务于上海“一江一河”滨江滨河公共空间全线贯通、全面开放布局,拆除长宁校区校园围墙,为市民提供沿河最优雅的人文空间,点亮上海“城市项链”上最亮眼的“明珠”。

苏州河华政段滨河空间提升工程和校园全面开放,不仅塑造了积极传承和引领城市文明的好大学形象,而且为学校赢得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在最近一次主题教育上,副校长周立志也如是提及。

当下,学校已达成共识,开放只是第一步,作为第一个全面开放的历史风貌校园,学校还会面临很多新情况、新挑战,华政在校园全面开放,将环境打造得更加美丽的同时,将努力使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