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华东师大请专家“组团”支招
2023-06-0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符哲琦 韦敏 

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牵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何让家庭教育为儿童护航?在“与孩子共成长——走向新时代的家庭教育”论坛上,华东师大邀请专家“组团”为孩子们健康成长支招。论坛透露,今年9月,华东师大还将面向社会推出“家庭教育”微专业。

新时代家庭教育走向有爱有温度的科学化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是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一环,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始于家庭,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指出,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必须超越简单的经验传递,走向有爱、有温度的科学化。

主题报告环节,四位专家的微报告分别从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哲学和基础教育家校合作的视角,阐述了对家庭教育的思考。“格赛尔爬梯实验早就证明只有在关键期的训练才是有意义的。教育的目标是指向未来的,是二三十年后才能看到的教育效果,而非当下的效果。”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院贺岭峰教授带来了“脑科学视域中的家庭养育‘七宗罪’”主题分享,他从儿童青少年大脑发育的视角,总结了当今家庭育儿过程中的一些看似正常实际上违反脑科学的做法,并提醒家长不要盲目内卷,应该学习一些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做一个懂科学的新时代父母。

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庞维国教授指出当前的家庭教育存在的三个较为明显的误区:一是窄化对孩子智力发展的理解,进而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成长期望;二是无视孩子成长需求的多元性,单纯聚焦孩子的能力发展;三是不能科学地看待孩子成长中的错误,错失孩子在错误中成长的契机。

将面向社会推出“家庭教育”微专业

“有些孩子爱用哭和打滚的方式‘要挟’父母给自己买巧克力,这时候家长要以‘柔—刚—柔’的流程来和孩子对话。”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刘良华教授在“关键年龄与关键教育”报告中,介绍孩子成长的三个关键期:3岁前后的关键是感性教育,父母应严慈相济;9岁前后的关键是规则教育,父母应因材施教;15岁前后的关键是意志教育,父母应勿忘勿助。

“所谓的家校共育,最重要的就是各就各位。”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周彬教授就“家校共育何以可能”展开探讨。周彬指出,“家长与教师并非社会赋予即成立的角色,而取决于其是否履行了应有的职责”。家长和学校均应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适应和社会交往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论坛还透露,今年9月,华东师大将面向社会推出“家庭教育”微专业,组建家庭教育专家团队,领衔课程内容规划,帮助更多家长习得和掌握家庭教育专业知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少一些不安和焦虑,多一些自信与从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符哲琦 韦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