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读俞秀松的信,学做“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西南北人”
2023-06-0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常鑫 马鈜/图、视频 常鑫/剪辑

作为中国青年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俞秀松是中国共青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一生走南闯北,立志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西南北人”,为全世界和全人类的幸福谋方法。

位于上海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张俞秀松寄给家人的照片,照片后附有一张亲笔信,信中表达了自己追求新生活的向往。他不怕失败、勇于尝试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也感染了现场诵读这封短信的上海市卢湾中学的少先队员们。

  为革命奔走四方,引导青年投身祖国建设  

俞秀松,又名俞寿松,字柏青,浙江诸暨人,杭州五四运动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员,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1921年,经俞秀松等据理力争,共产国际正式确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唯一合法的政党。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后当选为书记。1925年赴苏留学。1935年前往新疆。1939年被冤杀。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为表彰俞秀松烈士对革命的功绩,曾于1962年向俞秀松家属颁发了烈士光荣纪念证。

俞秀松1920年3月底来到上海,经陈独秀、戴季陶等人的介绍,他先是在《星期评论》社工作,后来到了虹口东鸭绿路351号半的厚生铁工厂,接触到工人阶级。随着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俞秀松成为了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分子。

1920年初,中国大地上响起了“劳动团体应当自己起来成立一个大政党”的呼声。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在俄共(布)远东局的帮助下,着手建党。在筹建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同时,陈独秀明确提出要“组织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中共的后备军”。于是,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指派最年轻的俞秀松主持筹建工作。当年8月22日,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的《新青年》编辑部里,俞秀松、施存统等八名团员组成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团员们积极发动和指导北京、武汉、长沙、广州、天津等地青年团组织的建立。1921年3月,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委员会在上海成立。俞秀松担任第一书记,团中央就这样诞生了。

由于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出色的领导工作,俞秀松于1921年3月29日应共产国际邀请,作为代表参加莫斯科的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的大会上,俞秀松以一份《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报告》系统详细地介绍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发轫和发展,探讨了未来前进的方向。俞秀松在苏联逗留了近一年,其间还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并联系国内的进步青年赴苏联学习。

在他留苏期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了,自此,中国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有了真正的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

在俞秀松40年的生命历程中,他辗转杭州、北京、上海、苏联、新疆等地,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他的功绩引导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字里行间是对家人的思念和革命的热情  

“1920年3月4日,我亲爱的父亲母亲和诸弟妹,我同你们长久不见了。从今以后,我不知几时好和你们会见。我到北京来是从杭州出发,你们是不得知的。我来的目的是实验我的思想生活,想传播到全人类,使他们共同来享受这甘美、快乐、博爱、互助、自由的新生活才算完事,所以我此番出来是和你们长别了。这张照片是我入北京工读互助团第一组第一天摄影的。1920年1月10日,你们见了发生甚样的感想?秀松,1920年3月4日夜11时。”这是俞秀松在1920年参加北京工读互助团时,在入团第一天拍照并附言,寄给家人的亲笔信。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振奋了中国知识界,很多人开始对十月革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研究。“劳工神圣”很快成为知识分子群体中日益高涨的流行口号。工读主义者们认为,劳力与劳心的分离是社会不良的总根源。因此,他们主张劳力与劳心要结合起来。人人劳心,人人劳力,终身做功,终身读书。实行工读互助的新生活,以此作为改造社会的手段。并最终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自由平等的新社会。北京的工读互助团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

当时急于摆脱包办婚姻而投身改造社会的俞秀松,与施存统等同学北上加入了北京工读互助团。俞秀松认为:工是劳力、读是劳心、互助是净化。工读互助是人的真正的生活。终身做工和终身读书都是当时俞秀松对工读互助团所抱的全部希望。“短短一封家信,表达了俞秀松对家人的无限思念和对革命的执着热情。经过漫长的峥嵘岁月,俞秀松的这份高远志向和拳拳的赤子之心依然勉励着当代青少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青年讲解员为上海市卢湾中学的少先队员们细致解读了这份亲笔信背后所传递出的精神。    

如今,这份亲笔信是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里的一件重要红色文物,呈现在展馆两楼与俞秀松有关的展柜里,无数来参观学习的青少年在展柜前驻足,看着照片和亲笔信,追寻先辈足迹,传承先烈精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常鑫 马鈜/图、视频 常鑫/剪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