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文化报告|林莉:老戏不丢,新作有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95后青年戏曲演员林莉是一个祖籍湖南、在上海长大的女生,但如今在舞台上已能操着苏北话完美演绎淮剧,成为上海戏曲界的新星。她能如此扎实、迅速地成长,与上海这座城市浓郁的戏曲氛围,以及院团新人培养机制有直接的关系。很快,林莉就将举行她的个人专场演出。在20多岁的年纪举办个人专场,这是老一辈演员想也不敢想的事。林莉说,没有上海这个舞台,她不可能成为现在的自己。
学戏 湘妹子唱起淮剧
青年报:说说你的经历吧。你是2008年到上海戏校学戏的,其实当时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还很困难,很多戏曲人都感到迷茫,是什么让你决定踏入这个领域?
林莉:在决定学淮剧前,我没有在舞台上看过淮剧,但是我看过视频。比如《哑女告状》,其中“龙楼凤阁”那一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好美啊,哪怕它是一场梦,我也被惊艳到了。后来又去找了一些现代戏来看,比如《杨乃武与小白菜》,我觉得唱得好好听啊。我之前也是喜欢文艺的。小时候也学唱歌跳舞,但是我觉得中国戏曲的美很是与众不同。所以我决定要学戏曲。当然我父母也给我打过“预防针”,说学戏会很苦。但我觉得只要最后在台上呈现最美的中国戏曲,之前所有的苦都可以坚持。
当然,学戏还是比我想象得要更苦。我2008年进入戏校的时候,在班上属于年纪相对稍大一些的,这样韧带就会硬一点。但是我觉得自己一定不能是那个最拉胯的最差的学生,所以就是会很用力地逼迫自己去坚持学习。其实头两年我一直是一个拉伤的状态,我的膝盖后面都是紫的,韧带会有点淤血,所以我的腿都不敢给爸妈看。
青年报:你祖籍湖南,在上海长大,这两个地方离淮剧的发源地都很遥远,方言方面差别也很大。学戏的时候语言方面的困难是你怎么克服的?
林莉:一开始我是听都听不懂的,当时很紧张,也很焦虑。我们这一代孩子成长过程其实大多都是说普通话的。但是我们班上的男生很好,他们在学校就一直讲的是苏北话。在我们男生的带领下,一直在听着他们讲苏北话。后来能听懂一些了,也开始敢讲一点点了。老师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当时他们会拿着报纸,把上面的新闻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给你听,不是用日常的苏北话,而是舞台上的念白,就这样读新闻。我也是慢慢开始熟悉。
学戏的时候,我会在简谱旁边加很多括弧,里面标注唱词的读音。唱的段子多了,就会越来越熟悉,就不需要注音了。我一直觉得字正才会腔圆,所以对语言这方面很是下功夫。有时会反复听自己的录音,看看是不是像苏北的语言。哪个音不对,就在本子上标注出来,反复训练。久而久之才能顺口,才能把这个字念正。
学馆制 让青年演员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
青年报:你2013年就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毕业进入淮剧团,至今已有9年,也算老员工了。说说你排演剧目过程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事。
林莉:我们刚进入单位的时候,自己排戏还和学校时一样是一板一眼的。我们不太会去探究每个动作的意义在哪里,是有样学样。这是学校留下的习惯。到了剧团,看到老师们排戏才发现,原来所有的动作的背后都是有情绪带动的,一定有指向性的。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发现所有的动作都变得不一样了。比如我时隔很久再演《断桥》,和上学那会儿演的心境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我理解了分别之苦。到了单位之后,心理上就有这么一个成熟的过程。
青年报:我们注意到,你加入上淮时,不过十几岁,还是青少年。说说上海淮剧团让艺术新人继续接受教育培训的“学馆制”对你艺术成长的作用和影响。请举例说明。
林莉:首先我们从学校出来,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状态。但这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自觉性的下降。自觉性的下降,再加上外面好玩的东西太多,在学习方面就会容易懈怠。我们团里的“学馆制”帮助我们延续了在学校里的一个状态,每天还是一样的,该练功练功,该学戏学戏,什么都没有改变。当然,在“学馆制”的帮助下,我们的学戏会变得更有侧重点,老师会根据每个青年演员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训练。这样学戏的自由度提高了,学戏的进步也会比以前快很多。
“学馆制”也给了我们青年演员很多学戏的机会。比如这次《武家坡》。这是一个青衣戏,按照道理来说,应该是由年纪大一些的老师来唱来演。但是在院团领导的推荐下,我去学习了这个戏。在“学馆制”的框架下,很多老师都给了我很多帮助,现在我对这个戏特别有自信,因为我得到了特别多的帮助和鼓励。这也是我对“学馆制”非常喜欢的一点。
传承 老戏不能丢,新戏要创新
青年报:你即将举行个人专场。戏曲演员在20多岁的年纪举行个人专场,这在过去是想也不敢想的事。请谈谈剧团给青年演员提供舞台,推进人才梯队建设方面的情况。也谈一谈你这次个人专场的具体计划。
林莉:对于个人专场,我其实是倍感压力的,因为我们的老师在我们这个岁数举办个人专场的并不多。这是单位给我们青年演员的一次成长机会,是在我们身上压担子。有压力才会进步。之前我也参与过团里另一位演员高挺个人专场的演出,我在专场中参演了《三女抢板》,我也等于是提前做了一个心理上的建设和铺垫。我就觉得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你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这是单位给我们这么多青年演员的一次成长的机会,大家齐心协力,接受磨练,共同成长。
现在离我的个人专场还有一段时间,我已经开始在学更多的折子戏,比如淮剧骨子老戏《秦香莲》里的“闯宫”。《武家坡》也可能参与展演。之前我还学过《千里送京娘》《三女抢板》。这些戏我都会拿起来,最后挑三四处最好的呈现给观众看。
青年报:青年演员肩负着传承戏曲、发展戏曲的重任。但是就如前面所言,环境已经不同了,你觉得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戏曲演员,应该如何完成自己的使命,并且体现时代感?
林莉:传承戏曲,首先要传承的是骨子老戏,老戏不能丢。虽然很多人觉得是这些老的剧目,看了好多遍了,但是新人演有新人的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我们青年人要传承老戏的一个价值和意义所在。要做好传承,根一定要正,这样才能走好下一步。所以现阶段我最主要的还是学习骨子老戏,包括跟一些老师学戏,多看老师们的演出。
有了传承,第二个切入点才是创新。这个创新不是说去创造一种全新的戏曲里没有的模式。这种创新可能是在表演艺术上的创新。传统戏曲会比较偏程式化一点。但是在我们淮剧,其实真实情感会更多。那我们可以介入一些比较话剧的表演方式,但又不能脱离传统戏曲的程式化。
第三个切入点就是宣传。这几年短视频平台很活跃,各个院团的一些老师们都有一些跨界,然后在平台上就引起了很大轰动,这对传统戏曲就是一个力度很大的宣传。现在一些青年人,其实在很小的时候对戏曲就有一定的了解,我们应该想办法让他们走进剧场看戏,怎么把他们引流到剧场里来,这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一点。对于青年戏曲演员来说,就是要坚守自己的本心,这样你会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富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