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好习惯,垃圾分类2.0时代,申城青年持续贡献青春力量
2023-06-02 上海

座谈会现场。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青年报记者 孙琪

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出殷切期望。千头万绪的垃圾分类工作背后,有很多默默坚持的青年志愿者,他们是“新时尚”的践行者。5月31日,团市委召开上海青年志愿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精神座谈会,来自行业、社区、高校和环保组织的青年志愿者代表以及青年工作者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结合多年来的服务经历,分享了他们参与垃圾分类的青春环保故事,共同总结青年志愿服务垃圾分类的做法经验,交流探讨如何进一步发挥青年志愿者和青年社会组织示范作用,引领推动垃圾分类持续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青春力量。

==   用心用情   ==

让市民把“麻烦事”变成生活习惯

作为GreenZone环保协会社长,投身环保的丁茜向与会者讲述了“垃圾银行”的故事:十年前,华东理工大学推出了环保实践与科普志愿服务项目——“垃圾银行”,那时青年志愿者们为宣传垃圾分类走进社区、走入课堂、走向网络,“银行”成立之初,因周边民众不理解,有时还会无奈遭遇白眼。

但一批批志愿者们选择默默坚持,接棒相传,还推出“环保盒子”小程序,以积分兑换的形式,实现了预约上门、积分兑换、信息反馈等一站式精准垃圾回收功能。十年过去,他们积累了亮眼的财富:累计回收垃圾1.2万余斤,减少碳排放28.81吨,组织实践活动187次,影响了34000余名师生。

“十多年来,我始终相信上海居民会慢慢养成这一生活习惯。”在2012年,海归回国的宋慧与几位公益伙伴就共同创办了爱芬环保公益组织,致力于助力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解决,成为“先行者”。

宋慧最初也遇到不少阻力,有一次在社区调研时,团队发现有一位海派说唱表演艺术家。经过业委会和志愿者的共同动员,艺术家专门为垃圾分类编了一个小品,并在中秋时进行了表演,居民们看了非常高兴,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自此大大提高。经过几年的社区实践,他们探索出了一套在社区推动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流程,总结为“三期十步法”。通过这套流程,一个外部的专业机构带动社区内部的力量,可持续地推动社区垃圾分类。如今,他们已经在341个小区开展垃圾分类,覆盖超过20万户居民。

“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齐步走

“2016年从踏上工作岗位开始,我就一直在和垃圾分类这件事打交道。”90后女孩叶秋余是市绿化市容局生活垃圾管理处二级主任科员、垃圾分类青年讲师。据悉,垃圾分类施行最初,她曾经遇到部分居民的不理解。小叶与伙伴们化身志愿者,在工作之余不断地去做解释,去现场沟通协调,设身处地从居民角度考虑投放点位的设置、开放时段需求,和居委、物业一起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实事做到位了,矛盾渐渐就没有了。

“通过‘小手拉大手’,小志愿者们带动家长践行垃圾分类,我们社区让垃圾分类理念辐射向每家每户。”徐汇区华泾镇盛华景苑团支部书记陆桑妮介绍她所在的居民区,利用暑期组织社区青少年成立了“小小布谷鸟”志愿者团队,并且以家庭为单位,共同开展“小手拉大手 垃圾分类我践行”系列活动,围绕“大力弘扬社会新风”“创新开展文明创建”等主题,对社区居民进行了“垃圾分类”“文明从我做起”的正确引导和宣传。小队员们还发散思维对垃圾库房的墙体进行了彩绘设计,在美化社区环境的同时,更多地融入青少年对环境保护的呼吁,让旧墙焕“新颜”,为社区换“新衣”,使小区“最脏”的地方变成了一道漂亮的风景线。

==  牢记嘱托  ==

推动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再出发

在座谈会上,市绿化市容局团委书记孟淑洁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市绿化市容局团委第一时间发动行业青年分层学习、座谈交流,也促使大家对垃圾分类工作再思考、再出发。近年来,团委通过组建行业青年志愿讲师团,发动行业青年围绕垃圾分类全流程体系建设等领题调研,积极推广垃圾分类理念。上海垃圾分类2.0时代,绿容青年将努力打好持久战,为上海在“全国卷”中持续拿高分贡献青春力量。

零壹公社年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理事长孙旭东表示,作为青年社会公益组织,更要持续思考和探索如何更好培养分类意识、更好养成全民分类习惯,在原有的公益宣传方式上继续深入,拓展教育引导宣传形式,让广大城乡居民充分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低碳生活、绿色生活理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虹口区绿化市容局环卫科科员、垃圾分类青年志愿者刘珍妮表示,未来,一方面他们将继续在团市委、团区委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探索科技助力,不断拓展志愿活动形式,扩大垃圾分类和绿色低碳环保理念的宣贯覆盖面;另一方面,不断拓展志愿服务队伍功能,加大“汇聚人心”的力度,提升“人心聚起来,垃圾分出来”的良好效应。

上海浦江汇社区公益发展中心社工、黄浦区“小水滴”志愿者滕越表示,作为黄浦区“一江一河”小水滴青年志愿服务队的领队,她将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打造兼具“人文、环保、青春”的青少年社会实践新模式,不断完善创新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品牌,多层次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带动更多周边居民、往来行人游客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在上海的母亲河边上讲好美丽江河的故事、人民城市的故事。

同济大学医学院护理专业研三学生费文玲说,她是“爱心暑托班”环保公益课程志愿者讲师,参加了两届生态环保课程进暑托班项目,今年又再次报名志愿者讲师。“向青少年们普及垃圾分类、减塑低碳、节水护河、保护野生动物的相关知识,让更多的青少年们走进自然、保护自然,主动参与环保行动,特别有意义。从单纯热爱到能够熟练讲授环保知识,我也收获了自身的成长。”

引导广大青年投身“关键小事”

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社区管理办主任、团工委书记李香臻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备受鼓舞,也对我们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建立健全垃圾分类‘管执联动’机制,对沿街店铺和重点单位采用柔性管理手段。”她认为垃圾分类需要疏堵结合,不仅仅是依靠政府主导,更需要社区广大居民支持,尤其是需要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更需要通过不停地宣传、指导,从而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养成。

团市委副书记王江表示,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进一步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志愿者和青年社会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持续掀起学习热潮。要把牢为党育人,把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引导广大青年在投身“关键小事”的亲身实践中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感悟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国之大者”。要彰显青年特色,充分发挥青年的活力和创造力,打造更多“绿”意盎然、生动丰富的宣传载体,发挥青年人的聪明才智、无限创意,为垃圾分类宣传推广等提供数字化、智慧化的思路方案。要汇聚工作力量,进一步加强垃圾分类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动员更多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行走江河、服务社区,做美丽中国、美丽上海的宣传者、引领者、践行者;同时,协同党政和社会力量,持续壮大绿色志愿公益“朋友圈”,推动青少年生态环保品牌项目提质增效,助力打造垃圾分类2.0、引领低碳生活新时尚。

青年报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