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上海模式”将进入“升级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五年来,垃圾分类“上海模式”已经建立,接下去将要进入“升级版”。6月5日第50个世界环境日之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从上海城投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举办的誓师动员大会上获悉,“升级版”的生活垃圾全链条处置将向无废化和智慧化发展。
城投环境是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主力军。据介绍,五年来形成的“上海模式”已覆盖分类前端、中端以及末端。
从分类前端看,已建成分类回收标准化作业体系。构建已覆盖黄浦、徐汇、静安、嘉定、青浦、临港等6大区域的再生资源回收“点-站-场”运营体系,布设回收点位5210个、示范点6个、中转站35个、集散中心3个。构建覆盖全市16个区的有害垃圾收运网络体系,建成全市首个标准化、智能化有害垃圾分拣中心,为中石化、申通地铁等提供单位源有害垃圾个性化作业服务。从分类中端看,生活固废集运系统迈入分类新时代,“混装混运混处置”彻底成为历史。
从分类末端看,持续提升末端处置能力,建成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日均焚烧处置干垃圾9000吨,建成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一期、二期项目日均处置湿垃圾2500吨,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干湿垃圾处置规模和技术水平全球领先,并实现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历史性跨域。在老港基地和青浦区建成两座再生建材利用中心,日均处置建筑垃圾共4500吨,补足城市固废处置能力短板。
据城投环境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哲介绍,下一步城投环境将助力打造生活垃圾分类升级版的工作,无废化、智慧化将成为未来目标。如,积极推进“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一揽子“无废办公”收运服务,为各区提供“环保管家式”的无废服务方案。在现有湿垃圾资源化处置运能的基础上,老港基地内的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三期将于明年建设完成,届时湿垃圾资源化总运营能力可达4500吨/天,实现中心城区湿垃圾资源化处理全覆盖,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利用水平,完善无废全产业链布局,推动低碳、绿色业态进一步发展。
到目前为止,城投环境的数字平台已实现垃圾分类全过程智慧化管控。这一“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汇集了全市16个区、215个街镇、2400余个集运箱、4000余辆清运车、20个末端处置设施、超过600万个绿色账户等数据源,全面回答上海垃圾“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接下去还将进一步深耕。
今天,城投环境还与静安区、虹口区绿化市容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了徐汇区有害垃圾中转站、闵行区华漕再生资源化利用中心、静安区两网融合等新一批生活垃圾分类运营项目。徐哲表示,城投环境将与各区携手,以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源头收运为突破口,推进可回收物点站场、有害垃圾中转站标准化改造,精准对接市民回收服务需求,拓展多元化服务方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