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钱学森写给挚友郭永怀的书信里,流淌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
2023-06-0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常鑫 马鈜/图、视频 常鑫/剪辑

钱学森与郭永怀,一位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一位是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都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都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之间不仅有着30年的相交相知,还有一段被世人传为佳话的故事。

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里,有一封1956年钱学森在北京写下的对挚友的欢迎信——欢迎他的至交好友郭永怀一家回国。上海市青浦区尚美中学5名学生从齐声诵读的这封欢迎信的字里行间,无不感受到钱学森回国后科学报国之志得以实现的快乐,以及即将与挚友重聚北京的喜悦。

  欢迎挚友归国建设祖国的美好未来  

郭永怀,我国著名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我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之中,郭永怀是唯一一位在我国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三方面研制中均做出重要贡献,且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一直以来,钱学森与郭永怀近30年的交往堪称伯牙子期之交,在当代中国科学界被视为典范,传为佳话。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钱学森图书馆展厅的一面墙上,印着钱学森铿锵有力的话语。1955年10月,钱学森克服重重困难,才得以回到祖国投身国家的国防科技建设工作。一年后,他的挚友郭永怀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在钱学森图书馆,这封1956年钱学森写下的对挚友郭永怀一家归国的欢迎信,字里行间跳脱出来的,都是难以抑制的喜悦和快乐,还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与精神。

“这封信是请广州的中国科学院办事处面交,算是我们欢迎您一家三众的一点心意!我们本想到深圳去迎接您们过桥,但看来办不到了,失迎了!我们一年来是生活在最愉快的生活中,每一天都被美好的前景所鼓舞,我们想你们也必定会有一样的经验。今天是足踏祖国土地的头一天,也就是快乐生活的头一天……”

“自然我们现在是统一分配,老兄必定要填写志愿书,请您只写力学所。原因是:中国科学院有研究力学的最好环境,而且现在力学所的任务重大,非您来帮助不可。我们这里也有好几位青年大学毕业生等您来教导。此外力学所也负责讲授在清华大学中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是一百多人的班,由全国工科高等学校中的五年级优秀生组成,两年毕业,为力学研究工作的主要人才来源)。由于上述原因我们拼命欢迎的,请你不要使我们失望。”

钱学森与郭永怀,他们之间有着30年的相交相知,两人不仅系出同门、志同道合,而且他们一生都秉持科学报国的使命担当、以身许国的无悔初心,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人格魅力、科学精神是留下的宝贵财富  

“十秒钟是短暂的。但是回顾往事,郭永怀同志和我相知却跨越了近三十个年头,而这是世界风云多变的三十个年头呵。”这是钱学森为《郭永怀文集》所作后记中的一句话,钱学森所说的“十秒钟”,就是1968年参加完核试验的郭永怀院士在空难中坠机落地的10秒。

10秒内,这位爱国科学家的第一反应是用身躯紧紧抱住机密文件。从郭永怀牺牲后被搜救出来的单枚眼镜镜片和文件外的信封中看到,镜片被损毁得发黑发红,而信封却被保护得几乎完好。

挚友之情难诉说,点滴纸片寄缅怀。在郭永怀59岁离世后,钱学森一直惦记着他。多年后,钱学森还收集了很多有关郭永怀的剪报资料。1994年,83岁高龄的钱学森亲手把相关的报道一篇篇从报纸上剪下来,并在信袋上分门别类地标好记号,装入一份份纪念郭永怀的资料袋中。

钱学森图书馆的青年讲解员告诉同学们,在钱学森图书馆,一共珍藏着钱学森留下的6000余封书信,这些信全部是钱学森亲笔所写。通过书信,让更多的青少年去了解他的科学思想和瑰丽人生,感受钱学森作为一名战略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此前,“钱学森30年前给虚拟现实技术取名‘灵境’”的新闻也曾登上热搜,30年前的超前预测,被网友评价为“来自科学家的浪漫”,而热搜背后的科学精神正是留给今天青少年、青年科技工作者最为宝贵的财富。

作为国家建设的钱学森纪念地和正式颁授的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钱学森图书馆将一如既往讲好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以钱学森为榜样,厚植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常鑫 马鈜/图、视频 常鑫/剪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