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唯有“芳华”最动人——读石钟山长篇小说《芳华颂》
2023-06-11 生活

周其伦

《芳华颂》是著名军旅作家石钟山奉献给我们的又一部聚焦普通军人生活的长篇小说。该作品拂去了岁月的驳杂尘埃,直接把描摹的笔端倾注在一个叫董红梅的普通女军人身上,从她军旅生涯所闪烁出的熠熠辉光,为当下浩瀚的军旅文学阵营增添了又一个颇有特点的“这一个”形象。舒展的叙事风格和开阔向上的立意,把橄榄绿中百花放,唯有“芳华”最动人的意境,宣泄到别开生面的极致,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酣畅淋漓的快慰。

我在2021年底就通过《中国作家》杂志,领略到了《芳华颂》直逼心扉的灼灼韵致,记得当时读完以后还通过我的新浪微博利用“刊评”模式进行了三言两语的点评,随后《中国作家》杂志还在他们新开设的“读者评刊”栏目转发了这段文字,毕竟当时是对该期刊物进行的整体点评,文字不多,涉及到《芳华颂》的部分就更少,但我的这段文字引起了许多朋友的关注,是我没有想到的。这次借这部小说的单行本出版,我能够再度领略到作者在其中建构的精妙,那呼之欲出、扑面而来的感佩就特别地过目难忘。

单就《芳华颂》的故事层面看,整个情节的搭建和走向都由董红梅这个女兵的成长生发开来,作者通过开枝散叶般的叙述,让马平阳、李来权、江雪、老胡叔、段师长等一大群栩栩如生的军人形象渐次地登上了军队生活这个宽大的人生舞台,强烈地表达出军旅情怀的宏阔与义薄云天。我特别喜欢石钟山在这种催人泪下的情义书写中,大开大合地捕捉,心心念念地求索,串联起与我们普通人息息相关的内心悸动,让作品舒意地在立足于现实主义描摹的厚实基底上,敏锐地洞察到人性深处的阵阵涟漪。

《芳华颂》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笔,由董红梅在过世父亲的老战友鼎力帮助下得幸入伍徐徐展开。这里有个背景必须交代一下,不然现在的年轻朋友肯定会不解。当兵难,这对当时的年轻人来说可谓是难上加难,而能够如愿当上一名光荣的女兵,则几乎算是人们心目中一件特别令人神往的幸事。于是,董红梅能够当上女兵自然就自带“神话”的色彩,她原本很不幸很普通的身世便不可避免地在军营里神秘起来。一时间,董红梅成为大家眼中的“高干子女”,她多次辩解过,也挣扎过,但她的一言一行在战友们的眼中几乎到了越描越黑的地步。她在连队里从喂猪起步,因为成绩突出成为了全团的典型,被保送到教导队学习提干。这个时候,爱情也接踵而来,先是和某守备区司令员的儿子马平阳谈起了恋爱,后来又因为内心自卑选择了逃离,随后又与同为农家子弟出身的李来权在感情世界里徘徊良久,终因彼此性格不合无疾而终。得益于教导队同学江雪的热心推荐,董红梅调到北京工作,离开了连队驻地。而关于她“神秘”身世的传说愈加甚嚣尘上。直到她结识了谢秘书,真切地感知到了另一种男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她的视野才开始变得开阔。不久,她原来的战友李来权牺牲在扫雷战场,马平阳幸运地参加了国庆阅兵,董红梅也在自身命运的捉摸不定中迎来了旖旎时刻。

我个人特别佩服石钟山在字里行间的转圜,他能够相当自如地在小说情节里尽兴游走,让其解读的路径四通八达,特别地令人沉醉。他时常可以很轻松地把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把我们日常生活中见惯不惊的小事件描写得有声有色,而且做到了引人入胜。他的作品我阅读过很多,在我印象中,绝少看到他对宏大叙事的迷恋,而是始终坚定不移地将笔墨的重心专注于身边的各色普通人,即便是一个家长里短的小故事,也可以通过他的作品不显山不露水地荡漾起滔天的波澜。比如让他一举成名的“石光荣系列”作品,就活色生香地撩开了我们对军队生活,尤其是对军队家属大院生活的种种期许和怀想。比如,这次我们所读到的《芳华颂》,更是可以看到他在文学铺排上的气场和艺术特质的凸显,他表达得干净凝练,意蕴上的圆熟融贯,就愈加多了一些张力。他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这些突破,都屡屡能够带给我们一种情不自禁抑或是不忍释手的急迫。可以说这是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铺展的一种境界,说起来似乎不难,谁都明白,但是真正要做到,要落笔于纸上,却相当不容易。

《芳华颂》的“扣”妥帖地与董红梅的身世之“谜”紧密相连,这个“谜”的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够紧紧抓住大众的欣赏兴趣。董红梅的父亲在她四岁时就去世了,随后是母亲在生活重压下的神秘“失踪”。靠着当时只有12岁的姐姐拉扯,她才能够艰难地长大成人,姐姐还以牺牲自己婚姻幸福为代价,努力地为她谋划着相对较好的出路。恰好当年曾经和父亲一起在战场上同生共死过的老战友胡叔叔,以及“段师长”的帮助下,董红梅才如愿以偿地进入到当时前程光鲜的女兵行列。她在部队上的所作所为都被身边战友误认为她的身世高贵,“神秘”的面纱笼罩在董红梅的言行举止中,而从她的视角环顾开去,则是沸沸腾腾的军营生态。“芳华颂”不屈不挠的大框架和战友情深的意旨便在作者这样所处心积虑地营造中水银泻地般地汩汩漫漶,董红梅这位小女子的“从军行”,才得到了有滋有味地阐释。

董红梅的姐姐为了妹妹的长大成人,不惜下嫁给一位比自己年长许多且身患顽疾的男子,将她送去当兵后又毅然决然地一次次拒绝了妹妹回乡探亲以及经济上的资助,终日的辛劳导致自己肝坏死,姐姐的壮举感天动地,也感动着军营中很多人。当董红梅决定将自己的肝脏移植给姐姐,巨额的手术费用得到了她身边很多战友的资助,同时也获得了马平阳的真诚爱恋。姐妹情深的壮举波涌浪翻,此时她们又得知了失踪多年的妈妈当年翻山越岭为饥饿的她们借粮坠入深渊的信息,多年的怨恨变为了无尽的感佩。董红梅成长起来了,生活的泉流源源不断,绵长的亲情生生不息,使得整部作品的情感链条辐射的宽广丰赡,其以小见大温婉再度灵动呈现,让《芳华颂》的艺术况味更加丰赡宽广。

作品巧妙地对董红梅“神秘身世”的设置,牵引出人性升华的姹紫嫣红和枝繁叶茂,牵引出她在军营里对战友、对亲情的火热情怀,岁月更迭世事流淌,而董红梅的追求不曾有丝毫的改变。小说中的段玉龙师长,战友马平阳、江雪、李来权等人物的塑造,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芳华颂”执意为一代军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树碑立传的深刻命意,但作者对他们的出现很有可能干扰到整部作品的自如运笔,肯定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作者严丝合缝地将这些人在情节挪动中容易穿帮的地方,进行了匠心独运的设计,丝毫没有给人留下弄巧成拙的痕迹。

《芳华颂》中主人公董红梅与其他人物间交叉运行的几组关系都较好地承载起了作者表达的初衷:董红梅在马平阳、李来权之间反复的情感抉择;董红梅在马平阳和谢秘书之间来来往往的彷徨;董红梅和段师长、胡叔叔关联背景的点滴铺垫;董红梅与姐姐的相依相存以及她们对突然“失踪”母亲的眷念等,都落笔在一个大写的“情”字上,栩栩如生地辉映着《芳华颂》情节走向的丰沛和情感的饱满。

我注意到石钟山在这部作品中,特别在意自己笔下人物的丰富勾勒,他们亲切鲜活、立体可感、个性鲜明。像马平阳的直率真诚,像李来权为改变命运的坚韧执着,像高干子女江雪的热心良善,包括那位长辈般给予董红梅很大帮助的段师长,都紧密地罗织出军人间那种特有的无私品格和奉献情操。作者在对董红梅的塑造中,一方面刻画出她作为普通平民的真实,还通过多重复线型的描述,牢牢地抓住董红梅在几个改变命运的关键节点去挖掘和拔擢,让世俗范畴里的身世之“谜”仅仅成为她不断进步的某种抓手抑或说是引擎,而作者罗织的这些情节都恰到好处地推动着故事情节温温漫漫地铺展。

石钟山在《芳华颂》中的叙事进程,实际上也是作者在时时刻刻规避自己作品建构中所有“风险”的一种努力,他把文本的一切“悬念”缠绕在与董红梅息息相关的从军经历中,让《芳华颂》情节的推进隐含在浓郁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下,读者不明就里便被牵引在故事跌宕的铺陈里,还逐渐地认同了作者架构之高明和精到。从这个意义上去考量,石钟山能够在如此山环水复且情感错综复杂的描写中,驾轻就熟地拿捏和打磨,的确彰显出他作为一个成熟作家的自信和不俗的功力。

长篇小说《芳华颂》,石钟山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石钟山,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著有长篇小说《大院子女》《五湖四海》等,中短篇小说集《激情燃烧的岁月》《军歌嘹亮》《幸福像花儿一样》等,三十余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一千余集。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及北京市政府文学艺术奖等四十余次。

本文作者周其伦:作家、评论家,有作品见诸于《人民日报》《人民文学》《文艺报》《中国艺术报》《北京文学》《广州文艺》《湘江文艺》《黄河文学》《山东文学》《莽原》等上百家报刊。在《新华书目报》开设了“文坛素描”专栏,在新浪微博上的“刊评”受到广泛关注。出版小说评点专集《安于悦读》获得好评。

周其伦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