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现场、创作舞台、三尺讲台,“在路上”的他们走得更坚定
2023-06-1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6月10日文化遗产日前夕,上师大的90后青年教师桂好好带着她的乐团走进桂林公园,将新江南丝竹奏响给了更多人听。同为90后的上海大学教师徐斐宏则带着研究生,正忙碌在三星堆考古文物整理的现场。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于这些年轻的高校文博文化专业师生来说,最大的激励就是让身兼不同角色的他们,在文化溯源与传承的道路上走得更为坚定。

  ◆  给一线考古人带来极大鼓舞  ◆  

采访徐斐宏时,他刚刚从上海赶到成都,送一批新的考古专业研究生去参加三星堆遗址文物整理工作。

上海大学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发掘三星堆遗址3号坑,作为发掘负责人的徐斐宏带领一支多为90后的队伍全程参与,发掘工作自2021年1月3日开始至10月23日结束。如今发掘工作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后续有大量的文物修复和清理工作,上大师生也在根据部署配合工作,更好地完成文物清理,对文物开展初步研究,同时对发掘资料进行初步梳理。

“我们一直推动研究生轮换参与这项工作。”徐斐宏说,这两年,作为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教师的他,每年都要送学生去轮换,在四川的时间总有一两个月。除了他,上大有一群年轻教师也始终在参与三星堆文物的研究工作。“像郑晓蕖老师团队所做的植物微体遗存分析工作,已经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交了考古报告。另外,遗址环境监测、遗址微生物监测、土遗址的保护、象牙科学分析、象牙长期保存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博物馆展陈的配合工作,上大也在发挥我们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始终在密切参与。”

徐斐宏

“考古工作不像一般工作,周期很长。”这位北大考古学博士告诉记者,能参与像三星堆这样重大的考古工作,对于每一位年轻考古人来说,都是幸运。在他看来,年轻人的精力旺盛,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更快,更加丰富了考古的角度。

这些年,愿意加入到考古队伍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而总书记在参观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院时特别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这句话更是对这些战斗在考古一线的年轻考古人最大的鼓舞。

  ◆  想用更创新方法传播考古价值  ◆  

“一方面是精神上的鼓舞,切实感受到了我们的工作对于未来国家的文化建设、文化传承有非常大的意义,让我们的工作有了更多动力。另一方面,也鼓励和督促自己把考古学工作上升到整个国家文化事业、历史传承的宏观角度来看待。”徐斐宏表示,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也让他感觉到了重任在肩。“我们赶上了非常好的一个黄金时期,同时就要能承担起更高的责任,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作为年轻的考古工作者,他认为可以发挥更多优势,用创新的方法来做考古,做出富有时代特色、对得起时代、对得起党和国家的工作。

在他看来,最好的学习贯彻就是做好实际工作。总书记提到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上海大学师生所参与发掘和保护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项目和山东滕州岗上遗址都正是“考古中国”的项目。“我入职上大第一个工地实习就是山东岗上的考古现场,成果也获得了2021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徐斐宏告诉记者。

上大团队在三星堆考古现场

他表示,接下去自己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也希望更多地参与到考古的传播、普及中来。首先当然是希望能将三星堆的阶段性成果尽早奉献给学术界和公众。“比如对于公众,可以换个角度做一些发掘技术的图录,开发更贴近公众的书籍,以数字化手段建模,通过数字手段展示发掘材料等等,发挥更多的创想来丰富拓展三星堆材料向公众展示的手段和途径,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我们的中华文明,同时也能吸引更多青少年对于考古的兴趣,培养出考古下一代。”徐斐宏说。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教授陆建松亦有同感。他认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考古文博工作者更要担负起传承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光荣使命,努力构建有效的考古文物传播体系。“一要探索未知,做好考古文物的发现和发掘工作,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二要做好考古文物的阐释工作,挖掘考古文物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三要创新考古文物传播的平台和方式,透物见人、见事、见精神,讲好中国文物的故事,发挥考古‘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以史育人’作用。”

  ◆  守正创新激活非遗艺术生命力  ◆  

创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90后教师桂好好也坚持在做这样的实践。就在文化遗产日前夕,她带着上师大锦瑟江南丝竹乐团,走进桂林公园,在传统园林中奏响一曲新江南丝竹之音。

作为新生代非遗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人,桂好好一直致力于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她看来,优美的江南丝竹文化包含了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的智慧,反映了“以和为美”的中华美学精神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守护好中华文脉,我也希望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承者和创新开拓者。”桂好好说。

桂好好

守正创新,或许正是探索非遗当代传承,激活非遗艺术生命力的一条道路。“上海的非遗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人中90后很少,高校90后传承人更少,我们这一代肩负着传承重担。”桂好好说,如何吸引年轻人和青少年,她尝试在植根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入职上师大后,她和民乐系教师们共同创立了锦瑟民族室内乐团,演绎传统江南丝竹和“新江南丝竹”作品,“新江南丝竹”在传统江南丝竹编制的基础上加入了大提琴、低音提琴等西方乐器。锦瑟乐团最近编排的一曲《江南美》,更新颖地表现出江南水乡秀美之风,演绎出江南独特的文化,也激扬起琴声中的家国情怀。“这是一曲浸润着中华文化、饱蘸着中国精神的作品,希望能使传统音乐展现出时代风采,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她带着锦瑟乐团,走进上师大“明堂泮月”“桂雨分香”“红楼隐翠”等“校园八景”地标,让同学们重温厚重历史。

江南丝竹来源于民间,桂好好常带学生走入民间乐社,向民间前辈乐师学习,探索完善非遗江南丝竹传承发展体系。“我们也在研究古谱、古乐器,更好地挖掘其中的中国智慧。同时也做好交流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这一传统音乐,让更多00后、10后可以喜欢,进而像我这样热爱、传承这样的艺术。”

  ◆  年轻师生更感受到肩上重担  ◆  

记者了解到,这几天,上海的各大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都兴起了一股学习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90后青年教师王仁果告诉记者,学习总书记讲话后自己备受鼓舞,心潮澎湃。作为一名艺术高校的90后青年专业课教师和兼职辅导员,同时也是一名青年党员,他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他觉得,从自身来说,首先要做到“正本清源”。

王仁果

“必须在学习文化传承发展与自身专业能力建设中,明确何为‘正’。具体到自己的工作实践,就要坚持深入学习了解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教学传统与各专业的大家名师风范,并在实践教学与艺术创作工作中努力做好传承。”他表示,只有了解传统、领悟传统、认同传统,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创新发展,只有从根本上认可、热爱并清楚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才能从骨子里自信自强。“我首先是一名高校教师,其次才是一名文化艺术事业工作者。”他说,自己也将坚持用心用情教书育人,引导学生加强传统文化学习与自身素养提升,与年轻的学子朋友一道,以用心的表演创作讲好中国故事。

王哲

篆刻作品刚入选全国第九届篆刻作品展的华东师大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2021级研究生王哲表示,篆刻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集中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文化、文字、历史和美学的特征及演变。从书法到篆刻,王哲愈发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也打磨出了自己更踏实更静得下心的品性。“我也希望能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刀代笔,每日练习,深入传统,在方寸之间抒发大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让更多人以印章的形式认识书法,认识篆刻,让传统国粹在新时代展现新的活力和魅力,推动篆刻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创新与新文化建设作出我们青年一代的努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