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搭子文化”为何在这届年轻人中盛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暑期倒计时,不想一个人出去玩,求旅游搭子。”“蹲一个读书搭子,互相分享最近阅读和种草的书单”……从“饭搭子”“咖啡搭子”到“万物皆可搭”,“搭子文化”正在年轻人中盛行。
搭子,一种新型社交关系,主打垂直领域精准陪伴,可以灵活地选择和调整自己的社交关系。不过,专家也提醒,既不能盲目地追捧或拒绝“搭子文化”,也不能片面地赞美或批判“搭子文化”,而应合理地使用和发展“搭子文化”。只有这样,“搭子文化”才能真正成为年轻人生活中一道亮丽而有意义的风景线。
“搭子”是啥?
“周末想去探店,求咖啡搭子”“找到了一个奇妙的书单,同分享”……寻搭子成为了不少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搭子,主打垂直领域精准陪伴,按照个人需求的不同,寻找不同的搭子。如“随时在线、下班即失联”的上班搭子、“口味相投,共赴饭堂”的饭搭子,甚至还有“带薪如厕,双人成行”的厕所搭子等。
口味相同的小伙伴组成“饭搭子”,这样既能够解决独自吃饭点菜困难的问题,也能够共同分担成本;饮品店推出的“第二杯半价”,“奶茶搭子”便能够瞬间省掉一半的钱……
谈起搭子,网友列出的好处自然不少。“不知道是不是午睡搭子回来了,今天入睡比较顺利,也没有之前那样觉得躺着头疼了。”在某社交平台,一名网友晒出了一张照片,她与自己的午睡搭子盖着毯子,在办公室地板上睡得正香。因为有了午睡搭子的陪伴,让办公室的午睡时光瞬间变得温馨自然。
搭子,正逐渐成为社交新趋势。据DT研究院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人拥有至少一个搭子,也有一半以上的人想要拥有搭子,明确拒绝搭子社交的人,只占总人数的4.2%。寻找搭子,最看重的是对方是否趣味相投、好相处和大方。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记者刷到了多种“求搭子”笔记。在一则找“周末搭子”的笔记中,博主详细列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对“搭子”的需求。这位博主称:“找搭子是因为,很多朋友都在工作恋爱中,不是每次都能约在一起。‘搭子’这种介于陌生人与亲密朋友之间的‘轻关系’,就完全可以满足一起周末的需求。”
在找到志同道合的“搭子”后,年轻人分享快乐体验的笔记也不在少数。在成功找到了可以一起旅行的旅游搭子后,一位网友发布了自己动物园半日游+炫饭的体验,详细记述了自己“组队成功”后的快乐。
是谁在寻找搭子?
当现有人际关系不足以满足自身交际需求,找一个与自身爱好相投的“搭子”就格外重要了。“搭子文化”主张通过共同兴趣和需求来建立垂直细分的精准陪伴关系,为不少年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交方式。
刚参加完考研的大学生许琴告诉记者,之前的考研过程漫长而枯燥,于是她通过社交平台找到了一位“考试搭子”。搭子的出现,不仅为她枯燥的考研路增添了一份陪伴,同时也在共享资料时缓解了搜集压力。一路上两个人互相激励,给予对方不同见解与思考。在搭子的陪伴下,许琴和对方均顺利通过了考试。
“搭子的出现,让社交变得简单而有趣,不需要日常维系。”在许琴看来,“搭子”属于弱关系和轻社交,“搭子”之间可以在某些场景下维持特定的关系,既能为彼此提供必要的支持,又不会产生太大的心理负担。
采访中,不少年轻人坦言,找搭子是可以不用特意“装熟”,工作三年的李管就是其中一位。李管有不少搭子,线上有游戏搭子、读书搭子,线下有健身搭子、咖啡搭子。李管告诉记者,自己的微信上已经有2000多位好友,但其中不少都是“僵尸好友”。有的是多年前的同学,但是加上微信后就没说过几句话;还有的是参加活动时加上的好友,生活中很多时候便成了“点赞之交”。“为什么找搭子,是因为大家可以不必尴尬地彼此‘装熟’,但是同样可以成为知己好友。”李管说。
当然,有人获得搭子,也有人在失去搭子。上班一起吃饭的饭搭子离职后,一位网友发帖表达自己的痛苦,“不走行不行”“没有你接下来怎么办?”然而,并没能换来对方的回归。还有的网友表示,自己找的“搭子”也并没有那么靠谱,以后还是找身边知根知底的朋友吧。
== 心理专家 ==
“搭子”的背后,是年轻人的社交需求
搭子文化火了!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精神科王美娟医生看来,“搭子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社交关系,因为当代年轻人的个性越来越丰富,喜好也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单纯的朋友关系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相比之下,“搭子”能够提供更为精准的社交陪伴,让人们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体验、分享、成长。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同时也能够让人们更好地发掘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自我价值和满足感。与此同时,也反映了年轻人在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找“搭子”看似潇洒、随意,其实也透露出年轻人的社交需求,他们害怕孤独,渴望陪伴。
对于这种新型社交方式,也有不少人表示担忧:这样过度强调功能、停留于浅表层面的“快餐式社交”,会不会造成社交情感的降级?
“其实,完全不必担心。”采访中, 王美娟医生告诉记者,首先,拥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与生活中的“搭子”并不矛盾。相反,寻找搭子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一部分社恐的年轻人更好地走出去;与此同时,年轻人主动寻找各类“搭子”的过程中,会意外发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找到与多年未见的同学、朋友。大家一起吃个饭、喝个咖啡,找点有兴趣的事情来做。“搭子”之间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和协作机制,彼此之间的关系可能随着时间和经历而加深或升华,成为更深层次或更长期性的友谊或合作。
但是,通过社交平台寻找“搭子”,有时候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目的或需求而结成暂时的利益联盟。这样的关系可能随时会因为利益冲突、价值分歧等原因而破裂或转变。因此,“搭子”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和警惕,不要过于依赖或投入,也不要忽视或伤害。
在心理专家看来,既不能盲目地追捧或拒绝“搭子文化”,也不能片面地赞美或批判“搭子文化”,而应合理地使用和发展“搭子文化”。
== 记者手记 ==
尊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年轻人渴望社交,又有点害怕社交。从“饭搭子”“牌搭子”到“万物皆可搭”,“搭子文化”吸引住了无数的年轻人。
在复旦大学社会学家顾晓鸣教授看来,“搭子文化”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形成了对传统固定关系的补充。当下年轻人渴望对话交谈,“搭子”自带便利性,如发现附近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伴,大家聚在一起,无压力地展开活动,搭子们的聚集往往可以获得加倍的快乐。在与“搭子”交往的过程中,年轻人其实是在打破固化的社交圈子,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拓展自己的社交半径。
那么,眼下凡事就想找搭子,这也引起了多方的质疑。搭子文化,到底好不好?“年轻人只是想找个伴,本来并不想用这种方式来代替所有的社交和人际关系,所以我们用不着特意去放大或者刻意关注。”顾晓鸣教授说,客观地讲,在“找搭子”这个过程中,会深化日常已有的人际关系。如果有规范案例作为指导,就会创造出新的相伴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完善年轻人的心理。所以我们不要过于指手画脚,而是学会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搭子文化”并不是取代或否定,而是补充或丰富其他社交关系。不能因为有了“搭子”,就忽略了家庭、朋友等其他重要的社交关系。同样也不能因为没有“搭子”,就感到孤独、无助。
年轻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灵活地选择和调整自己的社交关系,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和发展。只有这样,“搭子文化”才能真正成为年轻人生活中一道亮丽而有意义的风景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