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考失利的孩子,老师如何带他走出阴霾?
记者 刘昕璐
“老师,这次考试我失败了,成了班上唯一一个没考上体育本科的人,读高职的我是不是没有好的未来了?”面对因高考失利痛哭流涕、陷入自我怀疑的学生,教师可以如何带领学生走出阴霾,向阳而生?
这是上海市崇明中学党总支副书记姜企华多年前经历的一个真实案例。在近日一次返回母校、做客上海师范大学第十期“成长有约”活动中,姜企华分享了一位毕业生如何在受挫后破茧重生的故事。
不同于给予学生一个肯定的答复,姜企华反问道:“什么才是你心目中美好的未来、有什么标准吗?怎样的人一定能过上你所谓的美好生活?”循循善诱之下,原本灰心丧气的学生茅塞顿开。
正是因这次敞开心扉的交谈,这名学生就读高职期间一直勤奋有加,一如既往地踏踏实实,热心做公益,努力帮导师、服务同学。大一时,这名学生就成为了学生会副主席,大二时候获得一个月的国外交换生机会。高职毕业以后,他也没有停止前行的步伐,后续还考取了警校,如今,他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实现职业理想。
如今,姜企华问他,还记得那年暑假问的那个问题吗,现在有没有答案?他说:“老师,
人永远不要被现在的失败打败,你一定要看到自己未来的可能性,越是在绝望的时候越是要看到可能的希望。”
姜企华谈到,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其实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教师首先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最后,教师还要学会读懂学生心理异常的信号,主动倾听、及时纾解。“关注学生,不仅仅是学业成绩,也要关注他未来长远的发展,着眼于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人格的修炼。”姜企华说。
“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它绝对不是一两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接纳自我,乐观积极享受生活、工作和学习,感恩日常,敬畏崇高,关爱弱小,是尊重科学,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宛平南路600号的“男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在分享中谈道,“在我们病痛和脆弱的时候,不必硬撑,而是要去积极寻求专业的帮助,不羞于求助。”
谢斌建议,每个人都重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储备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阅读心理学的科普书籍、观看线上讲座都是不错的方式。一旦遇到自身难以承受的情绪问题和压力,大家首先应当寻求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专业教师的心理评估进行预判,而后通过评估结果选择应对方式。
记者 刘昕璐
来源:学生导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