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为未来技能人才点亮科技梦
记者 郭漪
“我今天想要告诉同学们这样两句话:第一,要在更高的程度上,实现中国科技的自立自强;第二,中国的科技,一定要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丁文江院士在“科学家进校园”讲座中的开场白,引起现场师生雷鸣般的掌声。
中职师生近距离与院士对话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关于开展2023年职业院校“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等主办的“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系列教育活动之“开启新征程,点亮科技梦”科学家进校园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丁文江为来自上海市50余所职业院校的超4000名师生带来题为《轻氢之镁、创新栽培》的讲座。
此次“科学家进校园”活动也是兼顾2023年上海职业教育活动周和上海科技节的主题,将第90期院士讲坛与“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系列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让上海市中职师生有了这个非常难得的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近距离对话交流的机会。
丁院士从元素镁和氢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引入,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讲座。他表示:镁是最轻的有用金属材料,在国防工业、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镁是可用的储氢密度最高的金属材料,在能源、医学和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优势显著;上海交通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轻氢之镁研究团队”攻克了镁合金强度低、耐热差、寿命短三大瓶颈,使“镁”在我国新一代“大国重器”研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团队研究成果让中国的镁走向了世界,走到了世界前列。
丁文江院士在讲座最后向同学们分享了他这么多年在科研一线奋斗的心得体会——“材尽其性、顺性而为、交叉融合”“寓精于料、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可谓金句频频,引发现场中职师生的共鸣。
激发职业院校学生求知欲
丁院士认为,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位置,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和特长顺性而为,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传授知识仅仅是一方面,更多地还是要让学生掌握技能,让知识变成现实。这些观点很贴切地呼应了活动主题“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让所有聆听讲座的中职学生都受到鼓舞。职业教育是国家人才多元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这种体系培养下,必将成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在现代产业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互动环节中,两个同学进行提问。其中,来自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专业的陈文书问丁教授:“您能否为我们推荐一两本书?”
丁教授以自己读过的书为例,称:“读书要在自己喜欢的书籍中选经典的读物,读起来才不会觉得枯燥,才会最大程度地吸收书本内的知识。”丁教授鼓励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
活动结束后,陈文书感慨良多。她表示:“丁教授讲述了他是如何在艰苦条件下进行科研的故事,我受到了启发。原本,我对于中职毕业后,是否要继续深造,有些犹豫,现在我坚定了要深造的信念。我希望在知识的海洋中继续遨游,进一步提升自己。”
现场聆听了丁文江教授讲座后,上海材料工程学校21环测贯通1班的王子怡表示,作为一名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中职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树雄心,立大志,刻苦钻研,科学报国,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1数媒贯通1班的刘佳妮则提到,自己要向丁院士学习,锐意进取,追求创新,让社会更加美好,让国家更加富强。
此次讲座让职业院校师生与科学家“零距离接触”,让大家获得精彩而难忘的求知体验,激发职业院校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未来的热情,更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充满信心与期待。
记者 郭漪
来源:学生导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