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热度不减,在上海邂逅“花格榫卯”和“江南丝竹”
2023-06-16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说到非遗,江南的手作是很有名的。而在地处江南的上海,“花格榫卯”技艺和江南丝竹这些传统非遗依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行知读书会今天开启一场城市行旅,参加活动的市民“CHANG览”木文化博物馆的同时,邂逅了一场特别的江南丝竹音乐沙龙。

上海木文化博物馆场馆面积13000平方米,是国内唯一以木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集名木科普、木雕艺术、家具建筑、文化传播于一体。其中,红楼梦文化艺术馆所展陈的文化艺术家具,取材皆用酸枝木中的极品,整料开材无拼无补,让人大开眼界。

将木文化施展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地步,得益于上海市市级非遗传承项目“花格榫卯”技艺。上海的前辈能工巧匠发明的这项技艺,把中国的榫卯工艺发挥到了极致,可以对木材在不用辅助材料的情况下进行复杂的拼接,这也成就了名震四海的海派艺术家具。

此后读者们又与江南丝竹上海市非遗传承人陆德华、资深乐评人毕祎“邂逅”。他们率领的上海音乐学院专业丝竹乐队为读者演绎了具有江南风俗民情的丝竹小调。

毕祎介绍,江南丝竹是音乐家和音乐家之间自发组合的一种形式,江南丝竹常用乐器包括二胡、阮、三弦、琵琶、洋琴、古筝等丝弦乐器,笛、箫、笙等竹管乐器,鼓、板、碰铃等打击乐器。1911年后,江南丝竹逐渐以上海为中心,组织了许多演奏团体,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钧天社”“国声社”等乐社。江南丝竹的班社数量在上世纪40年代最多,超过了200个,这一时期成为江南丝竹发展的全盛期。那时候名家传艺、演出频繁,人才辈出,水平不断提高,且江南丝竹八大曲日臻完善。民族音乐理论家李民雄认为,上世纪50年代开始有“江南丝竹”这个名称。

毕祎认为:“江南丝竹音乐家在演奏过程中不仅展示高超的技艺,也展现了音乐家之间思想的碰撞,我觉得这是非常难得的一种形式。现在‘江南丝竹’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以为这不单单要求大家能了解它,更应该传承这种精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