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防汛“安全堤”,市水务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崔子润
松江区泖港镇范家村村民指着黄浦江边的一条步道,向水务局工作人员提出:“希望在堤防建设过程中,最好还能多点景观、多做贯通,方便我们周边居民。”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水务局共确定89个调研课题,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问卷、座谈访谈等方式深入基层一线、深入企业民众进行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把听民声、干实事、破难题放在突出位置,广泛听取市民群众意见,深入分析研究,推动解决一批涉水问题。
// 挖掘“深度” //
攻坚克难,聚焦“四道防线”
2021年7月,“烟花”台风袭击本市,其间“台风、暴雨、高潮位、洪水”四重因素叠加,城市防汛能力受到严峻考验。特别是上游来水增加、中上游潮位抬升明显,致使黄浦江上游干流堤防分岸段出现漫溢险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事。”市水务局局长史家明表示,“要持之以恒推进完善千里海塘、千里江堤、区域除涝、城镇排水‘四道防线’工程体系,加快实施黄浦江中上游防洪能力提升等一批工程,补齐城市防汛短板。
同时,市水务局立足防洪体系、提升工程站位、了解百姓所需、解决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黄浦江中上游防洪能力和景观提升调研工作,通过“解剖式”“蹲点式”等调研方式深入基层,实地走访160公里黄浦江中上游堤防各岸段,多方听取行业专家、周边企事业单位、居民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守牢城市防汛安全底线的同时为百姓创造更美好的滨水体验。
// 提升“高度” //
统筹谋划,完善总体方案
黄浦江两岸作为上海重要的发展轴和标志性空间,是强化城市核心功能、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空间载体。要认真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功能品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区。“我们不仅要看到过去和现在,更要看到未来。不要把眼光只放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面,要高视点全局谋划,才能处理好防汛安全韧性和滨水空间开放之间的关系。”史家明说,“我们要建设‘韧性堤岸,人民浦江’,摒弃原来简单的加高建墙的方式,通过优化设计,把墙隐藏起来,把滨水空间留给百姓,让人们得到更好的亲水体验。”
大兴调查研究至为重要的一项意义,正是要对标对表国际国内的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实现深层次的思考与突破。为此,市水务局会同市规资局联合相关部门,以协同联创、多学科融合为导向,深入调研国内外先进城市相关案例和理念,邀请多行业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召集多家国内优秀团队联合开展规划设计,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形成了《黄浦江两岸(中上游)堤防与生态景观专项规划》。
// 传递“温度” //
紧贴群众,提升空间品质
“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现群众面临的问题和意见,从而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找到破解问题的金钥匙。要多倾听基层百姓的意见建议,努力破解工程建设推进中的瓶颈难题。”史家明多次深入实际,了解周边企业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重点检查薄弱岸段,同时牵头开展了各街镇村民与相关部门的问卷调查,广泛听取基层民意。
有群众表示,江边路长林多,照明设备、休息平台、垃圾桶等基础设施不可少;景观的提升也要考虑乡村振兴,结合当地特色;希望多一些亲水平台设计,增设部分支河桥梁便于通行,也要考虑车辆通行道路宽度等等。还有人则担心施工会对村里造成影响,表示要将施工期间车辆交通的安全、噪音、扬尘等影响降到最低,并保护好村内道路,要求做到文明施工;针对汛期也希望能够做好充足的预案准备,以保证施工期安全度汛。
一枝一叶总关情,始终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关注群众最直接最实际的利益问题,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从而真正达到解民忧、民困、民需的效果,打造集“安全、生态、共享、文化、智慧”于一体的绿色堤防。在听取周边居民的建议后,市水务局协同设计团队考虑了增设了若干座桥梁以贯通滨江通道,不断深化景观提升方案,还通过优化断面方案避让了工程附近原有的市民休憩空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崔子润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