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要“新时代表达 国际化叙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作为记录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媒介文本,纪录片深入现实生活,记录时代变迁。越来越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作品使中国故事、中国精神更好地走向世界。今天以“新时代表达 国际化叙事”为主题的“白玉兰对话论坛”电视论坛:纪录片发展论坛邀请众多中外纪录片人,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纪录片要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
1993年中国第一个纪录片栏目《纪录片编辑室》诞生于上海,2022年中国第一个纪录片的专业频道,上海纪实频道也诞生于上海。上海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息息相关。今年上海电视节首次设立“纪录片日”,这也成为纪录片人切磋交流,共同展望的平台。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副司长刘梅茹在致辞中表示,新时代中国纪录片的题材更加丰富,视角更加多元,制作水平不断提升,播出平台不断拓展,融合传播效果显著。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纪录片在新征程上应有更大作为。总局也将根据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坚持以“统筹谋划、顶层设计”的战略思维为统领,通过政策效应激发纪录片发展活力,更广泛深入地推进题材规划、精品扶持、评优推优、公益展播、人才培训等政策举措,进一步推动中国纪录片繁荣和高质量发展。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机关服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刘颖说,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思维,充分思考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纪录片应该如何承担新使命,发挥新优势,以新作为铸就新辉煌。纪录片创作要聚焦主题主线,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真正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打造新时代精品;要强化精神引领,让人民始终处于叙事的核心、镜头的焦点,以极具温度和情怀的时代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要进一步渗透“纪录 +”的理念,打通产业链各行业各要素,统筹实现纪录片社会价值、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三赢局面;要适时切换主赛道,利用好居于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的互联网平台,把更具“网感”的高品质作品推向海外。
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台长、总裁宋炯明则给予了纪录片“四心”的建议:一不忘初心,初心应该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二要保持恒心,纪录片人必须要保持恒心,时间的沉淀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三要坚定信心,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用充满文化自信的纪录片向世界展现中国的精神;四要有雄心,让每一部纪录片都有世代流传的信心和底气。
为更好地实现纪录片工作的协同发展。“纪录长三角工作委员会”今天同时成立。这个委员会通过联合投资出品纪录片项目、共同开办纪录片栏目等方式强化长三角纪录片创作交流合作,推进国产纪录片蓬勃发展的同时,助力长三角文化元素流动更通畅、内容产业融合加速度。
纪录片需要创新表达
纪录片最重要的就是体现“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因此纪录片的创新表达至关重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人、导演徐欢透露,今年是央视中央纪录片频道成立12周年,这12年历程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创新”,就是紧跟时代的脚步,这是央视纪录片团队一直追寻的方向。比如在融媒体时代下,他们增加了短视频的内容,开展了与新媒体的各种合作。徐欢还表示,目前一个比较公认的观点就是纪录片应该讲述那些未被讲述的故事。而且在讲述的时候,纪录片人应该承担一个思想的引领力。“我们要思考如何用能被认知的角度和用叙事语言来表达。”
对于央视团队的不断创新,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表示钦佩。他说,十余年前《故宫》刷新了人们对于纪录片的认知。《舌尖上的中国》对一个问题的精细表达、叙事的速度感和细节的美学把握都把纪录片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今天纪录片行业其实遇到了瓶颈,就是技术越来越华丽,但是创意不充分,大量生产在平面上不断循环。“纪录片需要新改变,要讲没有讲过的故事或者要对老故事有重新维度的挖掘,要在思想创意上要进步,美学上要给新的体验。”
不断创新的要求,倒逼纪录片人必须采取更先进有效的手段去进行创作。SMG纪录片中心秦博工作室负责人、纪录片《田野之上》总导演秦博说,现在要做“有态度的纪录片”,对于拍摄主角就不能仅仅采用过去那些传统的观察手段,花费很长时间去积累素材,也可以用纪录片人直接参与的方式,纪录片人不再是一个旁观者。《田野之上》就是循着这样的思路拍摄的。“我希望我们的拍摄在当地的村子中引起一些反应。”秦博说,“在这些反应中,能够看到朴素的中国人在乡村当中的那些事。”
说到创新,腾讯在线视频节目内容制作部黑曜石工作室负责人朱乐贤认为,纪录片人应该充分借助融媒体发展来提高讲故事的效率。现在一些短视频承担了纪录片传递知识的功能,所以朱乐贤认为,纪录片有必要加强深度和内涵上下功夫。
在北京伯璟董事长、芒果伯璟负责人李东珅看来,把议题的推导过程展示出来,这就是纪录片。所以拍摄纪录片需要考虑所拍的那个事物、行业的底层逻辑。
纪录片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纪录片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向海外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纪录片的“国际表达”,用世界通行的方式去呈现,就变得尤为关键。纪录片导演罗飞认为,人类相通的地方比不通的地方多得多,笑点哭点世界上的人都一样。在他看来,探索彼此间的不同,发掘出不同的理念和秘密,这种好奇感是纪录片人需要有的品质。此外纪录片应该推敲讲述故事的方式。“大部分国外人不会知道有兵马俑、秦始皇,但是你通过兵马俑是可以把外国人带入这种情绪和语境之中,如果是纯粹的中国故事可能会很难让其他观众融入。讲故事的方式很重要。要拍历史,不一定必须要用老素材堆积,比如我们拍《六人》,就把它变成外国观众容易接受的侦探片,探秘片。”
NHK节目制作公司主任制片人小谷亮太说,纪录片要很好的传播,片子拥有“好奇心”和“同理心”一样重要。用4K、8K拍摄,这种实验性质的设备可以带来很好的成果,激发观众的热情,这就是“好奇心”。“同理心”就是要求纪录片人选择可以引起共鸣的题材,比如展现中国的社会张力和社会上所发生的事情,这些是世界上的人们想要看到的。
对此,TVB新闻及资讯部高级专题节目经理阮小清深表认同。阮小清认为,观众只会看自己想看的,纪录片要做好“国际表达”,首先就要搞清楚外国人想知道什么。比如中国是一个什么扬的国家,中国人怎么生活。还有就是一定要拍人的故事,拍摄人如何面对问题。这些都是世界各国观众的“共鸣”。
哔哩哔哩纪录片总监制张元透露,目前b站的纪录片已经成为了视频内容的第二大板块。和BBC的合作未来漫游指南是科幻题材的纪录片,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相信会对中国纪录片发展起到助推作用。火锅、熊猫、兵马俑、长城这些是中国之前纪录片最常关注到的题材,但是海外观众的关注点不在这里。近年来他们与BBC合作的野外求生类的节目《决胜荒野》野外生存类节目,这个节目在海外进行传播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效果,观众看到了漂亮的、险峻的、多样的中国自然环境。
BBC Studios制片人史蒂夫·克拉布特里说,以前纪录片的题材很少,要是谈及到神话可能只有埃及、罗马、北欧神话。但现在题材很多,有不少可以深挖的地方,但都需要独特的角度,刘慈欣的《三体》就是很好的例子,虽然它不是纪录片,但是其科幻角度是可以吸引一大批人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