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教育为学生发展插上翅膀,卢湾学区推进科学教育一体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很多同学都有边听音乐边学习的习惯,这样的习惯会不会影响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的小徐同学把这个问题转变为了一个课题。经过探究,小徐对上述问题给出了科学的解答:不同的音乐对不同气质类型高中生的学习助力的影响是不同的,高中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气质类型的音乐,边听音乐边学习。
这是卢湾高级中学开展科学教育的一个缩影。开启科学教育探索之路22年来,卢湾高中已经打造了自己的科学教育特色,如今,这些经验将向卢湾学区内的其他学校辐射。6月26日下午举行的“传承·创新·超越——卢湾学区推进科学教育论坛”上,《卢湾学区推进科学教育一体化实施方案》正式发布,该方案致力于推动学校间资源共享、互助合作,实现联动发展,努力打造卢湾学区科学教育共同体,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和终身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早在2001年,卢湾高中就结合教育改革的要求,集成和发扬理科教学和科技教育方面的优势,提出“培养有高度科学素养的高中学生”,开始实施“加强科学教育,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办学实验项目。22年来,卢湾高中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校长何莉介绍说,卢高对标国家课程标准,融汇本校科学教育的强势优势,打造了一座层次丰富、类型多样、包含近百门的课程宝库:人工智能课程群,引领人机交融新纪元。学校以“AI”为核心,开发“基础、学科、城市、情感、审美、创意”六大领域,学生在无边界的人机贯通学习中,形成胜任AI时代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有了学校搭建的广阔平台和空间,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也是佳绩频传,迄今为止,学生共荣获世界级科技创新等奖项21项,国家级奖项76项,上海市奖项652项。16人次获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称号、2名学生获得“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及提名奖、2名学生获得国际太空组织以其名命名小行星的殊荣、4位同学获得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的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意味着卢湾高中的科学教育探索适应了学生个性化、多层次的科学素养发展需求。
除了学生勇于探索,卢湾高中还有一支愿意拥抱新技术,希望利用新技术改变教育的教师团队,生物学教师詹琪芳就是一名科技类创新型老师。生物学是非常注重实践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发展之路,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验证型和探究型实验,但涉及到的器具繁琐、操作复杂,很多学生前学后忘。这引起詹琪芳的思考:如果能把这些仪器合并起来,设计出一款多功能的教具就好了。于是,她开始潜心钻研,前后设计、改进了多个版本,最终设计开发出了一款多功能教具,学生通过简易拆装组合,就可以进行7个种类各异的实验。这一创新发明让学生们觉得非常方便快捷,也真正实现了创新改进教学,获得了第37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教制作类的一等奖。
这次成功经历成了詹琪芳继续开展实验创新的动力。在教学中她注意到,很多学生就算通过阅读书籍、观看视频甚至3D演示,也很难理解蛋白质翻译这一微观的生命活动,于是,她又设计制作了一款半自动式模拟教具,学生可以通过与教具之间的互动,清晰观察到分子之间的数量和位置关系,对透彻理解核心概念有很大帮助。“目前,这一成果已经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在今年的第38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教制作类中再次荣获了一等奖。”詹琪芳说,是学校科技创新特色的肥沃土壤,让自己成长为了一名多面手的生物学科技类老师。
黄浦区教育局局长郭金华表示,科学教育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基础,关乎国家长远发展。黄浦区将积极响应国家发展的需求,强化区域顶层设计,努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创新英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