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法国女孩设计20多条城市行走路线,带外国朋友看上海
2023-06-2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剪辑 受访者/图、视频

上海人几乎都知道老虎窗,但为何叫“老虎窗”?这个问题95后法国女生乐盖曦问过许多人,目前没有一个人答对。

在上海,一群热爱中文的外国人正通过他们的学习之旅,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同时也成为连通中西文化的使者。乐盖曦就是其中之一。

初中那年,12岁的Clarisse Le Guernic喜欢上了中文,大三那年在复旦的留学经历更让她爱上了这门特别的语言,也是在那一年的生日,她拥有了一个中文名——乐盖曦,寓意快乐又闪亮。

探访老建筑、游走老弄堂、寻访老上海人,这四年来乐盖曦设计了20多条上海深度游路线,迈开腿带领在上海生活工作的老外和身边人领略探究这座东方之城的奇特魅力。

与上海这座城“一见钟情”

发起城市行走形式看上海

第一次见到乐盖曦是在由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主办的“我们都爱中文——中外文化碰撞:汉语语言沙龙”上,来自加拿大、墨西哥、美国、英国、意大利、尼日利亚、加纳、德国、法国和印度等国的在沪外籍青年分享学习中文的生动案例。

“其实,刚到复旦大学中文系留学时,我的中文水平还不怎么好,有次点外卖时,我看到菜名里有个‘蛋’字以为是鸡蛋,没想到是皮蛋,阴差阳错地我爱上了这道中国美食。”如今已能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的乐盖曦介绍说,自己的主业是带着身边的朋友看上海。迄今,她已设计了20多条不同的路线,通过City walk、沉浸式活动、寻宝等方式带领千余中外游客了解上海的前世今生。

乐盖曦与中文的不解之缘源于12岁那年,“很有意思”是小时候的她对中文的第一印象,彼时,这个法国女孩未曾料到会和中文一打交道就是16年,还会背井离乡来到魔都成为一名新上海人。

研一时,在宁波大学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她在上海的一家旅行社实习,跟着不同旅行团的导游听他们介绍老建筑,让她洞见了一个见所未见的“新世界”。2019年研究生毕业后,她去而复返,回到这家旅行社成为正式员工。

疫情冲击下的旅游业,公司的运营遇到很大问题,她便面临着几个选择:A.再找一份其他行业的工作;B.换一个专业再深造;C.回法国;D.其他。这也许是她做过的最难的一道选择题。在中国读了研究生,她还是希望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她选择了“D”。热衷中国古建筑的她通过学习中文拓宽了这一领域的知识范围,希望通过城市行走的方式将中国古建筑的魅力带给更多的外国友人。

一开始,萌发带着生活工作在上海的人看上海的念头时,朋友们都觉得她有些异想天开,“天天生活在上海,还需要看吗?”

但乐盖曦却认为,“我是在法国一个城市出生的,但我却完全不了解它,节假日父母会带我们去别的城市旅行。住在这座城市,完全不能说明你了解这座城市。”

乐盖曦曾好奇地问过许多朋友,为何一些上海老建筑的窗叫“老虎窗”。有人猜测因为这些窗像张嘴的老虎。她摇了摇头,看上去一点都不像。查遍资料,她找到了语言专家关于上海话的一段描述,最终才窥得一二。原来,20世纪20年代后,石库门出现七十二家房客,搭阁楼比比皆是。二楼空间较高及有斜屋顶特点,在二层与屋顶间加建阁楼,为增加阁楼的采光和通风,在屋脊开窗称“老虎窗”。那时一些建筑是中外建筑师合建的,合作的时候中英文混杂在一起。外国人说楼顶上的窗为“roof window”,“roof”的音有点类似老虎,这也是老虎窗的由来。

精心设计游上海路线

每次探访都有新发现

有别于传统旅行社,乐盖曦开的团都很mini,少则4人,多则10人。开出的第一条游上海路线,她选择了曾探访过无数次的黄浦老城厢,带着游客穿越石库门、走访上海弄堂。

徐家汇、鲁迅公园、犹太难民纪念馆、1933老场坊、静安寺周边、邬达克建筑游……她四处查资料,查看老上海的地图,到老房子里了解不为人知的故事,她惊艳于上海这些老建筑的设计精妙,也为沉寂在弄堂里的历史着迷。

目前的20多条路线大部分是她自己研发的。只有一条是两位曾生活在上海的法国人提出来的,希望能度身定制一条比较特殊的路线。原来,这两位游客特别喜欢《丁丁历险记》中的蓝莲花分册,希望游览小说中提到的上海地标和老建筑。这条路线问世后,被保留了下来,成为2022年最受欢迎的路线。

在乐盖曦看来,老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活历史。时过境迁,现代人已经很难想象当年的上海人是怎么生活的。但在这些老房子里,却可以洞见昔日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方式。

其中有条线路包含马勒别墅,乐盖曦坦言,这是她见过的最独一无二的老建筑之一。和马勒别墅合作后,她带着游客去探访了近20次,每次都有新发现,“建筑的主人马勒所在的公司是造船的,也因此这栋像城堡一样的建筑里有很多和船有关的设计,比如为了防止大风大浪的动摇,船上的很多家具是固定在墙上的,这样的设计风格也被保留了下来。此外,马勒别墅里的许多建筑既有北欧风,又有苏州园林等中国元素。”

文庙周边有很多石库门房子,每一栋房子的风格、建筑细节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穿梭在弄堂小巷六年,带无数游客参观,几乎每次她都有新发现。

有时候,看到几个外国朋友在老房子门口逗留,热情的房子主人会邀请大家进屋聊天,分享老房子里的故事,加上精雕细琢的装饰,一次又一次刷新她对上海风土人情的认识。

“许多外国人不了解上海的历史,他们可能只知道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对上海的认识仅停留在外滩、豫园等标志性景点。”乐盖曦告诉记者,自己心目中真正的上海,不是众所周知的景区、景点,可能是马路边上的建筑,也可能是一个不经意间拐入的深巷。

租住在田子坊附近的一栋老建筑的她,去年认识了很多上海邻居、居委干部、街道工作人员,“给我的感觉是上海人都很热情,他们好奇心很强。我和他们分享我的故事,他们也和我分享他们的故事。”

“来上海玩吧”

希望让更多老外领略上海的魅力

虽说在上海生活了多年,但乐盖曦目前还不能说上海话,“上海话很难,这是我的下一个目标。”

创业三年,她让越来越多生活工作在这里的外国人对这座城市有更深的了解。“这种认识是更小众、更深入的。以前大部分外国人只知道豫园、外滩、陆家嘴等。”

她希望,随着旅游业的复苏,她能继续开发有意思的路线,以后也能和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分享这座美丽的城市。

“以前,许多老外的旅行是走马观花式的,但现在越来越多人选择了自助游,深度游。”乐盖曦认为,上海是一个多面、多元化的城市,既是金融中心,又是美食中心,也是老建筑非常多的城市,可以给它贴上很多标签,适合很多不同人的喜好。“来上海玩吧,总有一款风格适合你。”

因为口口相传,来找她的游客越来越多。她的团队人数也多了起来,有好几位都是毛遂自荐的求职者,比如有一位自由职业的双语老师,工作时间很灵活,喜欢上海的老建筑,也擅长社交,就来应聘兼职岗位。还有的对建筑、历史感兴趣的大学生也希望参与进来。

“上海真的是一个超级有意思的地方,我希望能联合更多人通过有趣的方式让外国人去了解上海的历史,爱上这座城市。”乐盖曦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剪辑 受访者/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