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剧本杀”遇假,如何规范新兴行业侵权盗版现象?
2023-06-2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近年来,“剧本杀”深受年轻人喜爱,已然成为主流的线下娱乐方式之一,而火热的“剧本杀”市场同样也吸引了不法分子的关注。可能很多人玩过“剧本杀”,却从未关注过剧本的正版和盗版之分。然而,随着剧本侵权盗版等问题的逐渐涌现,正在给“剧本杀”行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  现象  //  

电子剧本“便宜大碗”

盗版剧本谁来监管?

据了解,目前“剧本杀”所使用的剧本主要分为盒装本、城限本和独家本。盒装本是指所有“剧本杀”门店都可购买;城限本则是在每个城市按限定数量购买;而独家本每个城市仅有一家门店可以拥有。一般来说,城限本和独家本的道具和剧本质量相对更有保证,因此售价较高,有的可达上万元。

不过,记者在电商平台上看到,仅需9.88元就可买到2000多本电子剧本,还能享受“持续更新”和代打印的服务。这些电子剧本中包含人物剧本、线索卡、组织者手册、视频音频等,配套素材颇为齐全。虽然,商家在免责声明中表示,这些电子剧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使用,不可商用。然而,“剧本杀”作为新兴行业,行业规范有待完善,很难监管到位。

一个好的剧本,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打磨,同时涉及创作、设计、测试、销售等多个环节,最便宜的盒装本大约也需180元至600元不等。作为“剧本杀”的灵魂,商家和玩家也都渴求好剧本。这就让一些不法分子发现了赚钱的“商机”,打起了印制、销售盗版剧本的主意。而有些商家为了节约成本,就偷偷引入这些盗版剧本,以次充好。

大学生小芸曾在一家剧本杀门店兼职,发现店内大部分盒装剧本都为盗版。在小芸看来,普通玩家很难分辨剧本是正版还是盗版。就连自己在该店兼职期间发现剧本有问题时,也以为只是刊印差错,直到小芸在另一家店看到正版剧本,有了对比之后才发现问题所在。作为“剧本杀”爱好者,商家使用盗版欺骗消费者的行为让小芸感到气愤,并向发行方进行举报。然而,令小芸失望的是,对方只是表示盒装本很难管理,就不了了之了。

  //  判罚  //  

揪出造假产业链树立打假范本

“剧本杀”版权也受法律保护

由于盒装剧本没有购买限制,相较而言,价格便宜,发行量也大,更容易被不法分子钻空子。因此,也让盒装剧本成为了盗版的重灾区。那么,“剧本杀”的盗版剧本就没法管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剧本杀”剧本同样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近日,涉及百余种“剧本杀”盒装剧本的上海首例盗版“剧本杀”侵犯著作权案宣判,作为新业态的“剧本杀”正在合规向前。

据了解,2022年9月,上海公安机关通过网上巡查、追溯源头,循线挖出一条以苏某某、林某某为首的印制、销售盗版剧本杀盒装剧本产业链。2021年5月,苏某某与林某某发现,“剧本杀”门店生意火爆,“剧本杀”的剧本不愁销路。于是,二人决定合伙做盗版“剧本杀”剧本的买卖。苏某某网购正版剧本,二人在网吧内对正版进行扫描、排版,再委托他人印制、包装,以远低于正版的价格对外销售。没过多久,开始盈利的苏、林二人购买扫描、打印设备,并成立印刷公司,进行1:1印制。

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二人陆续雇佣杨某某、鲍某某等7人分别负责扫描、排版、印制、销售。上述人员共制作出《来电》《搞钱》《月光下的持刀者》《年轮》等130余种各类盗版“剧本杀”盒装剧本。大量低价盗版剧本通过网络平台销至各分销商,或者通过“一件代发”的模式直接发货至全国各地。形成了分工有序、制销一体的盗版“剧本杀”盒装剧本产业链条。

经审计,苏、林二人通过个人微信、网络店铺等平台对外销售盗版“剧本杀”盒装剧本共计人民币475万余元。公安机关在其生产、仓储场所内查封尚未销售的各类“剧本杀”盒装剧本97种,共计4万余盒,待销售金额达人民币320万余元。

最终,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采纳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指控的全部犯罪事实和量刑建议,以侵犯著作权罪,判处苏某某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与其犯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判处林某某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判处杨某某、鲍某某等7人有期徒刑二年至一年不等,均适用缓刑,并处罚金。该案9名被告人均自愿认罪认罚。

  //  整治  //  

规范新兴行业

护航未成年人

记者从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获悉,该案作为上海首例盗版“剧本杀”侵犯著作权案,三分院在案件受理初期,就组建专业化知产办案团队,由副检察长谈信友担任组长,专案专办,对本案侵犯著作权相关专业问题进行研判。

谈信友表示,盒装剧本是“剧本杀”游戏内容的载体,因其具有独创性,且系作者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智力创造,属于《著作权法》中定义的“作品”,受到法律保护。盗版剧本不仅损害剧本作者的合法权利,而且会影响消费者的游戏体验、侵害消费者权益,更会严重破坏行业秩序和新业态发展环境。在“剧本杀”消费群体中,学生群体占不小比例,严厉打击“剧本杀”领域内的盗版行为,不仅是为新兴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对未成年人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市委宣传部版权管理处张羽表示,“剧本杀”是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其中涉及的一些版权问题,司法界、学术界以及版权管理部门都十分关注。通过此类案件的办理,有助于厘清“剧本杀”侵权盗版行为的认定、犯罪模式以及剧本保护途径等,对以后类案办理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对版权管理部门来说,希望通过该类典型案件的办理,有效打击“剧本杀”行业的侵权盗版现象,希望司法机关能跟版权管理部门形成合力,共同规范“剧本杀”行业行为,整治行业乱象,促进该行业健康发展。

  ==  记者手记  ==  

盗版应“禁”,正版该“卷”

“剧本杀”在国内仍属于新兴行业,由于行业进入门槛较低,看似火热的“剧本杀”在极速狂飙的背后却充斥着横行的乱象。尤其是盗版问题愈发严重,给行业造成了巨大负面影响,成为了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

有从业者表示,从眼前来看,盗版的价格似乎很有吸引力,然而,就行业的长足发展而言,盗版的涌入将对“剧本杀”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只有让用心耕耘的人持续造血,他们才会选择留在这个行业中,否则只会被投机者蚕食,逼退优质的作者、发行方和商家,留下的只有圈钱的“烂本”。

然而,有些精仿的盗版剧本甚至比一些正版剧本质量更高的现象同样应该引起从业者的反思。有玩家指出,当下“剧本杀”剧本质量层次不齐,行业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和监管漏洞,希望正版剧本先“卷”起来,把好质量关才能让玩家有足够信心花钱试错。同时,也倡议门店商家严格品控,筛选出高质量剧本再进行引入,而不是只图流量赚快钱。

“剧本杀”行业的乱象或许远不止是盗版问题,需要行业内部加强试错纠错,需要监管部门不断“立规矩”。但盗版一定会成为“剧本杀”的沉疴之痛,无论在哪个行业,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知识、保护创新,这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尤其对于相对脆弱的新兴行业,更需将抵制盗版作为不可逾越的底线,共同维护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