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杯“村咖”走进阡陌间的诗和远方
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另辟蹊径,选择前往郊区开起了乡村咖啡馆。本文图片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摄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作为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漫步在上海的繁华街头,各色咖啡馆随处可见。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最近几年有不少年轻的创业者另辟蹊径,选择前往郊区开起了乡村咖啡馆,而且还很成功。除了情怀与眼光之外,他们也都有着自己的咖啡哲学。这次,记者采访了两位颇具代表性的乡村咖啡馆创始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咖啡故事。
NaoNao森林咖啡
带来24小时的乡村体验
NaoNao森林咖啡外景。
早上6点,伴随着公鸡的打鸣声,坐落在丰收村里的NaoNao森林咖啡准时营业了,开门的正是它的创始人:95后上海小伙陈磊。
“那么早,真的会有客人来吗?”记者忍不住问了一句。
“当然没有。”陈磊回答得很干脆,同时还补充了一下NaoNao森林咖啡的关门时间:工作日凌晨2点,双休日凌晨4点,“我们正准备将营业时间调整到24小时,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到更多的人可以随时来到乡村,收获不一样的体验。”
5年前,和所有第一次来到丰收村魅客小镇的人一样,陈磊第一眼就被这里的“归园田居”的氛围所深深吸引,作为一个闵行本地人,他有着浓浓的乡土情结,所以自然而然地萌生了想要开一家乡村咖啡馆的想法。
咖啡馆门口就是一条自然河道,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所以在咖啡馆的装修上,陈磊并没有大张旗鼓地搞弹眼落睛的网红风,而是因地制宜地在二楼做了一整面的落地玻璃窗,将乡村四季流转之美尽收眼底,成为了这座咖啡馆中最动人的一幅画作。“二楼曾经入驻过撸猫馆,现在这里是VIP包厢,在格局上虽然有所调整,但是这面落地窗始终没有变过。”陈磊说道,“尤其是每次换季的时候,当花朵、树叶飘落在小河里,随波逐流的样子,特别有诗情画意,河边的景致也会带给我不少灵感,这也正是当时设计咖啡馆时的一大亮点吧。”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那么咖啡香呢?陈磊深知想要将咖啡馆可持续性地开下去,光有情怀是远远不够的,和所有选择在乡村开咖啡馆的创业者一样,最担心的还是乡村有限的客流是否可以支撑起日常运营的开销。作为一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陈磊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借助网络的力量。
“虫鸣、鸟叫、微风……大自然的美好是都市人心神向往的,有时候就是缺少一个进入的路径,无论是做网络传播也好,还是开咖啡馆也好,其实都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喜欢上乡村,甚至能像我一样留在乡村做点什么。现在想要打造24小时咖啡馆也正是想让年轻人了解,乡村也能有‘夜生活’。”陈磊说道。距离记者上一次见到陈磊,已经有整整3年的时间了,当时,这家已经筹备了整整2年的乡村咖啡馆刚刚开业,客流量并不多,而如今,它不仅生存了下来,拥有了非常固定的忠实粉丝和不断慕名而来的新客,而且还开出了另外两家咖啡馆。确切来说,这里早已经不光是一家咖啡馆了:这几年,陈磊一直在不断摸索适合乡村的运营路线,最终确定了早C晚A的模式,从咖啡到酒品到小食已经有500多种了,光是特调,每个月的KPI都是15~20款。
目前,咖啡馆的雇员都是和陈磊一样的年轻人,在陈磊看来,赋能员工让他们共同成长也是咖啡馆可以继续前行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比如现在开的另外两家咖啡馆的负责人就是由位于丰收村的这个“总部”咖啡馆派出去的。“其实一开始在开NaoNao森林咖啡的时候,在我心中就已经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版图——我希望从上海,沿着318国道,一路将乡村咖啡馆开到西藏去,因为有了这样的目标,所以这几年在面对各种困难时也有了指引,我也希望这一路的咖啡馆可以成为更多年轻人逐梦的驿站。”陈磊说。
野咖啡
藏匿在乡间艺术馆
“野咖啡”推出的特调咖啡。
位于联民村的“野咖啡”成立于2021年,镶嵌在FOG野空间里。一开始,90后海归建筑师马克对村里的这两幢老旧平房改造的定位是文化艺术多功能空间,所以当时的“野咖啡”严格来说只是一个占地30平方米的吧台而已。经过这两年的不断优化,“野咖啡”已经从室内延伸至室外,成为了一家坐拥整个小森林的名副其实的乡村咖啡馆。
作为浦江郊野公园曾经的配套浇灌植物的设备用房,在如今这个以纯白色为主基调的院落里依旧可以寻觅到原本的历史肌理,那些白墙黛瓦的标志性元素早已经融化在了整个设计之中,润物细无声,充满野奢之美,成为了出片率超高的网红打卡地。
与其说这是藏匿在乡间的一家咖啡馆,不如说它是一座艺术馆——当年FOG野空间开幕时候举办的第一个展览——“野餐”里的雕塑作品已经在森林深处静静横卧了整整两年,当时新种下的爬山虎早已经在这些雕塑上绵延出了新的图案,在与大自然的渐融与共生中,生长出一段段无声的会话。正如当时的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与雕塑之间互为依存、互为影响,这种缓慢的消逝正是一场在自然中发生的野餐:最终,曝于郊野的雕塑将被时间咀嚼并吞食,冲击着所有来访者的感官。这也正是这个身处乡村中的咖啡馆的最大魅力之一——永远鲜活,生生不息,在寸土寸金的都市里,难以企及的大地艺术可以在这里自由生长。
“我觉得,野奢是可以为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的。”马克说道,“与前些年相比,人们来到乡村的诉求除了享受大自然的野趣之外,对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像联民村这类离都市并不遥远的近郊乡村来说,更是如此。所以,虽然“野咖啡”是一家乡村咖啡馆,但是对咖啡品质的追求丝毫不亚于‘梧桐区’的那些精品咖啡馆。而且我们还另外请了西厨,提供西式简餐,进一步提升出餐水平。”每个季度,“野咖啡”都会推出不同主题的特调,用一种咖啡叙事的方式,将这个季节特有的氛围与味道传达出来。比如当下就是“魔法森林”季,在这个主题下,设置了两款,一款是“雨后森林-乌木”,另一款是“夕阳森林-落阳”,分别演绎了不同情形下的森林的故事,而简餐部分也推出了与之相对应的素食汉堡,非常受欢迎。
马克告诉记者,虽然现在这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但是要持续引流,还是得充分考虑本辖区的聚集效应、环线规划。所以,除了“野咖啡”、FOG野空间之外,他在浦江郊野公园5号门附近还有一家新镇江上海富春小笼馆,3个各有特色又相互呼应的场域串联起一天的乡村美好生活。与此同时,他也正在为明年于松江开业的新店做准备,在他看来,乡村咖啡馆还属于蓝海,接下去将继续深耕细作,创造出更多不一样的气息。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