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青年办实事|打开高校的围墙,社区社团“双社联动”
2023-07-04 青年


范彦萍/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明明小区距离上海大学一步之遥,小区居民却只能参观一下校区,无缘学生时代热火朝天的社团;明明走出校园就是社区,但想要跨出象牙塔却出师无名。

虽说打开高校围墙的话说了很多年,外在的围墙打开了,但如何真的敞开校园,让社区和学校互利却是需要探讨的命题。

  痛点     距离大学很近,距离社团很远  

家住慧华苑的居民谈君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女儿学校里刚开始教书法课,因为不满足学校里学的内容,谈君想要给女儿补充一些课外的内容。无奈自己工作太忙,女儿自行前往外面上课不太放心。谈君一直有一个心愿,“我们小区就在上大对面,以前我只能带她逛逛校区,参观菊花展,但如果能参加学生们的社团活动就好了。只有一次我们看到他们的学生社团在开演唱会,有幸体验了一次,非常热闹”。

另一位家住聚丰景都的小区居民郭嫣琼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同时也是一名二胎妈妈。她告诉记者,早些年,社区和幼儿园有合作开展早教活动,她会带着孩子们参加。现在女儿大了,正在小升初,她很渴望社区里能推出一些丰富多彩的、适合大龄孩子的活动。“居委会有时也会举行一些手工课,网上购买现成的材料,教孩子们做,但这样的手工课其实在家里也是可以操作的,吸引力不大。”

范彦萍/摄

“如何让社区和社团双向奔赴”一直是大场镇团工委书记申璞想要破解的难题,作为孩子的妈妈,她清楚地知道社区居民的需求,也了解想要将高校资源引入社区并非易事。

“记得我们读书的时候,会参加很多学生社团,一旦走出校园,大部分青年就无缘社团了,难免可惜。很怀念那时候的青葱岁月。”在申璞看来,不光是居民们羡慕学生社团活力四射的活动,其实学生也渴望能近距离了解社会,提前实现社会化,为未来的就业做铺垫。“对大学生来说,鲜有渠道接触社会,而社区恰好能给予他们社区实践的平台,帮助他们成长。既有机会服务社区,又能实现自我成长,一举两得。”

范彦萍/摄

申璞告诉记者,以大场镇一个居民区为例,小区设有一间书法室,目前小区成立了老年人书法队伍,但他们大多是自学,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社区小朋友也希望学书法,但外面报一个书法班,一节课少说要100多元,对白领家庭来说又多了一笔额外支出。而大学生社团带来的活动,除了会产生一些耗材支出,几乎不产生费用。“这样的活动太受居民欢迎了,相当于在家门口就能免费学习专业的兴趣爱好课程。”

  调研    社团为社区增活力,社区因社团更美好  

富旭的身份有些特殊,他既是宝山团区委兼职副书记,又是上海大学团委副书记,在一次街镇走访过程中,当了解到社区的迫切需求时,身兼双重身份的他牵头团区委、大场镇街道和上海大学召开了两次研讨会。

富旭告诉记者,传统青年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治理的方式往往是通过招募志愿者的方式进行,但基本上属于短期、零星的,活动结束了,青年和社区就没有了交集。“高校社团作为校园内最活跃的细胞,组织化程度高,能够以兴趣为牵引,结合专业特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社团为载体进入社区开展服务工作,能够以课程化、体系化、组织化的形式,有效对接社区居民日益多元的文化活动需求,助力美好社区建设。”

在调研过程中,不管是团区委、大场镇街道还是上海大学都赞同以学生社团为切入点开展合作,上海大学学生社团发展指导中心指导教师陈晓娟认为,“学生社团走出校园,深入社区,可以将青年活力注入社区治理,通过社团与社区居委会结对共建的方式,形成‘双社’联动的服务与治理模式。一方面社团为社区增活力,另一方面社区因社团更美好。”

上海大学团委书记冯凌燕也认为,“到社区去”是近年来团中央对高校团学工作的要求,社区是大舞台,大熔炉,上大各社团、各青年学生组织一定会利用好搭建的平台、把握实践的契机,更深刻地感知触摸真实的社区需求,观察了解社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化能力。与社区,城镇产生更多的链接。后续校团委也将继续扩大工作覆盖面,加强校地结对共建,突出组织化,精准度和创新性,实现区校双向奔赴。

为助力社区治理、促进高校学生成长成才,今年4月份,在宝山团区委和上海大学校团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宝山区大场镇团委与上海大学社团发展指导中心积极借鉴区域化党建的探索和成果带动区域化团建,联合推出“大学社团‘走进’宝山社区——地校‘双社’联动合作”项目,以高校社团进社区的形式,送去更多“家门口”的优质活动资源。

据统计,“上海大学社团进社区”2023年上半年参与社区服务的人数共计112人,活动次数为14次。

  未来    还将有更多社团进入100个社区  

书法社、米粒支教社、乒友社、HC纸艺纸鸢社、海燕咏歌团、MOMO手工社、戏曲社……随着首批12个学生社团项目与10个社区结对,大场镇居民谈君和郭嫣琼也成为首批受益的居民。

今年4月,宝山区大场镇团委与上海大学学生社团发展指导中心共同承办了“学习二十大,实践铸担当”上海大学“社团进社区”社会实践的首场活动。上海大学书法社和米粒支教社分别在慧华苑和聚丰景都两个社区开展,为社区的孩子们送去公益的书法启蒙课程和口罩花趣味手工课程。

谈君所在的小区结对的是书法社,她欣喜地告诉记者,上书法的老师竟然还有研究生,非常专业。“老师讲解的很仔细,我女儿都上了四五次了。因为不用出小区,除了第一次活动我陪着她,其余都是她自己去上课。希望这样的社团进社区活动能长期举行下去,我们太需要了。”

因为有事,错过了上大米粒支教社举办的第一场口罩花的活动,郭嫣琼懊悔不已。第二次,她带着大女儿参加了学生社团带来的摩天轮制作活动,学着利用棉签等家居用品制作迷你的摩天轮。“这次活动很专业,大学生志愿者会先讲解摩天轮的运作原理,再教大家手工学习,孩子不仅乐在其中,还学到了很多新知识。现场有好几个小朋友一起参加,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会互帮互助。足不出社区,还能免费参加,孩子动手能力又得到提高。这样的活动超级棒!”

上大书法社社长刘曜铭告诉记者,这次是他们第一次到社区提供公益服务。第一次活动,社团去了7名社员,为10名小朋友提供1对2的书法启蒙教学。“我们教学部有8位社员,有的基本功很好。听说我们的课程很受欢迎,未来也许会进好几个社区。”

郭景崧是书法社的教学部部长,他介绍说,书法社的社员们其实很多也是零基础,大家都是为爱发电,平时一周开展一次活动。教孩子们写书法对教学部的社员们来说也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教课是一种责任,我们会做足准备,尽量不使用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现场由社员们握着孩子的手感受各种笔画,不是简单传授。”

当看到自己所在的米粒支教社招募进社区志愿者后,社员何希雅第一时间报名了口罩花活动。“进社区前我们会接受培训,提前了解参与活动的孩子年龄和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举止特征,活动开始前我们提前一个小时到。” 何希雅告诉记者,活动非常火爆,报名超过20个家庭,有15个家庭抢到了名额,大家带来了家里剩余的口罩。“孩子们很可爱,非要叫我们阿姨,不肯叫姐姐,纠正了很久才改口。”她还表示,课业之余,也想了解外面的世界。

“我们未来的目标是让学生社团进入宝山的100个社区。”据富旭介绍,后续,宝山团区委将与上海大学团委携手深化“双社”联动,机制化、常态化推动“社团进社区”,为社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大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大的舞台。后续将有更多社团、更多社区加入。一些特别好的学生社团还可以优先加入区一级的社群联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