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青年共绘美丽乡村长卷,真正扎进泥土才会开出振兴之花
“青年与乡村未来”对话现场。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吴江片区善湾村原野学社,首届“青年与乡村未来”对话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青年委员专题学术交流活动正在举行。会场的大玻璃墙外,庄稼茂盛,草色青青;会场内,青年代表正进行主题学术交流演讲,这场由专业规划团体组织的活动,却少见地没有讨论规划方面的话题。这些扎根农村的青年人,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新农人农业实践、乡村文创和艺术赋能、乡土自然教育等方面分享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实践的经验和见解,为与会者摹画了一幅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图景。
金香的故事
姑苏水乡稻香虾肥
苏州吴江区黎里镇红旗村党总支书记金香获得过许多荣誉称号和奖项。
金香是土生土长的江南人,退伍后一直在东北经商,每年十几万元的收入很轻松。2003年,村里老书记打电话给他,希望他能回村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金香的家乡是虾蟹养殖之乡,但一家一户的传统养殖模式科技含量不高,抗风险能力也弱。金香带着村民承包了一百多亩地从事青虾育苗,他虚心求教专家,在苏大宋学宏教授的指导下,采用太湖虾同内塘虾杂交育种方法进行育苗,一年下来,用这样的方法培育的虾苗养殖成品河虾,亩产量达到180斤,效益达3500元每亩。
2010年,他贷款165万元投资建立了吴江地区第一个南美白对虾育苗厂,突出菌种培育,改变了为提高南美白对虾成活率而使用药物的方法,全程不用药,全部靠生物菌种来保持水体平衡和调理种苗肠道。经过高温天气的考验,农户们发现,到外地购买来的种苗,成活率远比不上他们自己培育的种苗。引进一代苗后,金香还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农户有了问题,只要打个电话,技术员随叫随到,等于为农户提供了售后服务。当年,还吸引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带队进行学术交流。
2013年,金香继续开拓创新,大力发展南美白对虾和青虾“太湖一号”混养的高效养殖模式。一年下来,他养殖南美对虾的亩产量达1300斤,每亩利润在6200元;“太湖一号”青虾每亩利润2000元。两项合计产值20200元,净利润达8200元每亩。
2017年,金香又承包了200多亩低洼低产稻田,开始尝试稻田小龙虾养殖。他带着团队,一边去湖北潜江、安徽全椒、江苏盱眙等小龙虾主产地取经,一边向科研院所和产业体系的专家教授求教,与此同时,他还一头扎进田里,日复一日地观察小龙虾生活习性,摸索其生长规律,总结养殖方法。两年后,稻田养虾大获成功:三月四月卖虾苗,五月六月卖大虾,七月开始种水稻,水稻成熟后加工成生态虾稻米销售,亩均效益达到了3500元甚至更高,比单种粮食提高了5倍左右。在金香的影响和带动下,金家坝发展了近5000亩的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园,更多人一起走上生态致富路。
温婷的故事
树山村里文创助农
近年来优秀的乡村振兴项目很多,有文创类的,也有旅游类的。但是, 虚拟村庄却是个新颖的概念。进入虚拟的“树山村”,你可以看到村庄的“全家福”,也可以“遇到”很多虚拟数字人,比如会唱山歌的状元CP。作为乡村的吉祥物,有线上状元的IP形象、线下的场景营造,也有各类活动和直播。
如果了解了乡村文创品牌“村潮澎湃”主理人温婷的想法,就不会为这些“新玩意儿”感到惊讶了。在她看来,乡村文创并不是简单地搞搞创意设计、包装设计,而是对文化进行创新性的转化,盘活乡土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因此,树山村有了云泉茶、红白杨梅、翠冠梨构成的“树山三宝”,有了“会讲故事的大米”。他们将当地传统的优质农产品进行整体包装,以现代农业保证这些传统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销售,仅“树山三宝”每年就有6000万元的营收。
乡村文创的全面展开,让城里来参观的人眼花缭乱。他们将传统遗产活化,用IP开发和运营的方式,让乡土文物活起来,打造了三家线下文创店、两辆有轨电车,文创产品销售也成为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物质生活丰盛了,文化生活也一点没落下。这里建起了乡村舞台,同时也着手打造艺术家驻地计划,每年邀请10到20个国内外艺术家来驻地举办多项活动。村里还建设了乡村会客厅、录音棚,让来这里的乡村艺术家感到惊喜,在这里创作的音乐作品,获得了国内外多个奖项。
温婷说,文创是赋能,但不是万能。乡村文创要找到市场可持续性,乡村的经济模式才可以往下持续,要和乡民共同缔造,不能自嗨,要结合乡村的主人共同做乡村振兴,才能保持永续的创新性。
彭婧的故事
同济教师的乡土教育
同济大学青年教师彭婧创始的“美丽乡愁公益团队”提出了“以乡土教育柔性介入乡村振兴”的方案。没有抓人眼球的设计方案,没有大兴土木的改造建设,这样的工作并不讨巧。但是,彭婧团队的这项工作却是真真正正地做到了人的心里。
在她看来,乡村的儿童、青年是乡村未来的主人,他们是什么样,这乡村未来就是什么样。她和她的小伙伴从2013年起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乡村探索,他们带着孩子举办了乡土文化的夏令营;去画建筑、采访村里的老人;他们听到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并进行大量的梳理,把梳理出来的资料编写成《诺邓乡土文化读本》,让孩子们通过读书的方式认识自己的家乡。
他们带孩子们在村里办展览、办市集。2018年,带领孩子们用9天时间梳理家乡的文化,在村子里的古戏台办了一个展览,成立了古村小宝服务站,向来往的游客介绍家乡的文化。2019年,又让孩子链接家庭,在村子里进行一些市集活动,由村里的小朋友家长来摆摊,整个村都被点亮了。她说:我们影响了一个个孩子,这些孩子背后是一个个家庭,最后链接整个社区。
有一个孩子一直跟着彭婧团队活动,从开始的参与,到后来逐渐成为市集的小组长,乡土教育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年这个女孩念大二了,开始琢磨着家里的土特产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品牌,她爸爸是赶骡子的,她就把家里的火腿起了一个名字叫响铃火腿。她开了家网店,打算自己做家乡文化的代言人。彭婧认为,这就是乡土教育的意义,在他们心里种下了种子,逐渐开花结果,带来更多的影响。
论坛中故事很多,一个个故事为与会者展开了一幅幅美丽乡村的长卷,而绘制这些美丽图画的,是长三角的青年人。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