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文化报告|徐琪:谦逊而不苟,当好戏曲艺术接班人
2023-07-06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马秀英的马派艺术是淮剧的明珠之一。但是就传承来说,学马派的人不多,因为马派讲究刚柔并济,对后学者是一个挑战。然而上海淮剧团青年演员徐琪就是想啃一啃这块硬骨头。生于1998年的徐琪,正在马派二代传人、淮剧表演艺术家酆君梅的指导下,渐渐承担起传承马派艺术的角色。7月8日,在“春华秋实季 风华正茂时”淮剧青年演员传承专场系列演出中,徐琪即将推出“琪光溢彩”个人专场,这是对她数年学习马派的一次检阅。

  学戏磨练自己的意志力  

青年报:说说你的经历吧。你是安徽桐城人,怎么会想到来上海学淮剧?在学戏的过程中你克服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徐琪:我故乡是桐城的,但我从小生活在上海,感受到戏曲在这座城市的海纳百川。学淮剧是因为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唱歌跳舞,我爸爸也觉得我有这个艺术天赋。后来他从朋友那边得知,上海戏校的淮剧班在全面招生,就让我去报考,我当然很乐意。

如果说遇到什么障碍的话,主要是我的韧带比较硬,刚进学校去练习基本功的时候,确实是不太适应的。再加上当时我分到的这个行当是武旦,对基本功的要求又更加严格一些,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比如说勒头吧,因为我在戏里有非常多的技巧,包括翻身和下腰,所以头盔一定要勒得特别紧。记得参加全国小梅花比赛的时候,后台老师给我勒头带,有时直接就把带子给勒断掉。包括跑圆场,因为武旦的大多数角色都是身怀绝技、英姿飒爽的,所以跑圆场要非常轻盈,跑起来像飞一样。但是我穿的又都是很厚的戏服,这都非常磨练自己的意志力。

  传承马派艺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青年报:淮剧马派因为刚柔并济,难度极高,所以学的人不多。你是怎么学的马派?你是旦角出身,如何实现刚柔并济的华丽转身?

徐琪:我当时跟酆老师学的第一出戏其实是《识真》,这出戏有大段的清板。因为我在学校里接触比较多的还是武戏,技巧性偏强。所以当时学这出戏也是对我一个很大的考验。这出戏学得不错,酆老师后来就教了我《吴汉三杀》,这是淮剧马派的经典剧目。《吴汉三杀》对唱功的要求又大幅度增强了,清板的篇幅也更多一些。后来又学了几出马派的折子戏。我对于马派艺术的传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青年报:和酆老师学戏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徐琪:和老师学戏已经快8年了,时间过得很快。这几年我一直都有给自己制定一些小目标,所以也一直是埋头苦干奋发并进的这么一个状态。老师这些年对我一直很关心。包括学戏,包括为人处事,她都给了我很多指引。比如为人处事,酆老师一直教育我一定要谦虚,要低调,在学戏上面则必须一丝不苟,不断去进行钻研。传承艺术,其实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学馆制对青年演员是一种约束和激励  

青年报:说一说淮剧学馆制对你成长的帮助和影响。

徐琪:我觉得青年演员一定要不断去学习,不断去演出,才会取得成长和进步。在学馆制的框架下,我们青年人一直有学习和演出的机会。包括之前的夏日集训,还会有专门的老师来给我们练功,教我们身段。而在不断演出的过程中,我们又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我觉得学馆制对每个青年演员来说都是一种约束和激励,特别是我们看到其他青年演员的表演有进步,然后就会暗自努力,争取大家共同进步。

青年报:这次马派个人专场会有哪些剧目?难点在哪里?如何克服?

徐琪:我这次个人专场有三出戏。折子戏《李翠莲》,然后是《吴汉三杀》中的“三杀”和“二杀”。这三出戏共同的难点都是唱功戏,里面都有非常大篇幅的清板,特别是《吴汉三杀》那一折有一段长达10分钟的清板。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乐队,你要靠自己的一个绝对的音准。因为我学过钢琴,所以这个音准的问题对我来说可能还好。还有就是方言的问题,你要怎么样能够做到把每一个字都咬准。所以我也为此下了不少功夫。解决这两个基本难点后,就要想在唱腔上如何刚柔并济,要有这种渲染力,那就是一定要带有情绪。为此我也是不断地去看老师的录像,去听老师的录音,就是一直去琢磨吧。

▍酆君梅(淮剧马派非遗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谈马派艺术传承:

喜欢淮剧的话,就要唱出一个名堂来

我在徐琪18岁的时候就给她教戏,那时她戏校还没毕业。记得教的第一个戏是《识真》,还不是马老师的戏。我看徐琪那时的状态,还是比较带一点花旦的感觉,就用《识真》去尝试一下,看看她是不是一个好苗子。

徐琪很喜欢我的戏,她就主动跟我说,我要跟您学戏。我当时的想法是,只要你愿意学,我就愿意教,你不愿意学,我教了也没用,出不了成绩的。《识真》演出后反响不错,徐琪果然是一个好苗子。我是淮剧马派艺术的非遗传承人,所以我就想拿马老师的戏来试一下。我教她的第一个马派的戏就是《吴汉三杀》。这出戏难度很高。从情绪、人物到唱腔,都很考验功力。特别是最后一折里有一段8到10分钟的清板。徐琪很刻苦,她好学我就教她,我就认这个学生。我经常问她,你喜欢淮剧吗?喜欢的话,你就要唱出一个名堂来。

淮剧马派传人不多。我是二代传人,目前跟我学马派的就徐琪一人。为什么学马派的人少呢?因为马派很难,它讲究刚柔并济,老戏迷说听马老师的唱,就好比一块肉,到嘴又到肚,是一种享受。所以学习马派是一定要下一番苦功才行。我对徐琪方言的咬字也很重视。我们平时通电话一定是用苏北方言来讲话,她哪个字咬得不对,我就立刻指出。方言的戏需要一种氛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