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图书馆上新展,在这里读懂15位大科学家的入党初心
2023-07-0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钱学森、彭士禄、谷超豪、罗沛霖、黄旭华、吴孟超、陈子元、杨芙清、王希季、蔡启瑞、毛二可、吴文俊、杨嘉墀、顾诵芬、徐光宪,都是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从中英双语、一丝不苟的学霸笔记,到不足百字、字字珠玑的入党志愿书,大科学家留下的宝藏让人热心澎湃。

《党的事业就是我的奋斗方向——科学家入党故事选粹》专题展览7月6日起至10月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展出,展览涉及的这15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党员科学家的入党故事催人奋进。展览主题“党的事业就是我的奋斗方向”,是老一辈爱国科学家的精神写照,其中所体现的科学家精神承载着党的初心和使命,也将成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思想养分与精神力量。

 科学家精神见人见事见物 

数学家谷超豪是2009年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苏步青的学生,也跟陈建功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研究。1940年在温州中学,年仅14岁的谷超豪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是后来因为党组织被破坏,就跟党失去了联系。1943年,他考入了浙江大学,1948年在浙江大学再次入党。实际上,他始终保持对党忠诚,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浙大就读期间,谷超豪发起组织了“求是学社”,团结杭州的科技工作者,保护杭州各科研机构、设备的安全,使得杭州解放时能被党顺利接管……

一张小小的“回国留学生登记表”复制件,同样传递出坚定的信仰和力量。1956年9月15日在深圳入关时,杨嘉墀夫人徐斐代为填写的“回国留学生登记表”,表中指出回国原因是“回国服务”,工作志愿是“研究”。

一个个催人奋进的故事在专题展览上亮相。这一全新亮相的专题展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讲述这些红专并进的科学家的思想成长经历、入党志愿、忠党报国的心路历程,展现不同历史时期党对科技事业的坚强领导、对科技工作者的团结引领,以及科学家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民族振兴的执着追求。

展览由“追求真理、担当使命”“团结起来、建设新中国”“改革创新、科教兴国”三个篇章组成,共展出160余幅照片,文献实物20余组件,从不同维度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革命形势变化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始终带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有限的条件下开展科学普及、科技教育和研究工作的情怀与担当,以及中国科技工作者们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以青春和热血参与新中国科技事业,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让科学家精神深入人心 

此次展览中展出的15位科学家中有9位来自交通大学,无论是“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的钱学森,还是“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的黄旭华,他们都是交通大学助力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勇担时代使命的杰出代表,展现一代代交大人接续奋斗、坚守初心使命、保持人生底色。 

1955年,钱学森终于冲破了重重阻力毅然选择回国。当被问及自己是否是共产党员时,钱学森答:“我还不够格做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人是具有人类最崇高理想的人。”1958年初,47岁的钱学森郑重提出入党请求。同年10月16日,钱老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9年1月6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党是前进的指路明灯》,自勉并号召青年在党的教导下,为建设繁荣、富强、幸福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共同努力。在党的领导下,钱学森始终以国家大任为标杆,作为航天科技主帅在万难中率领中国第一代航天人闯关夺隘,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1年10月1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命令,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对此殊荣,他表示“并不很激动”,因为“这一辈子已经有了三次非常激动的时刻”——据钱学森所言,第一次是因为学术上“为中国人争了气”;第二次是因为入党;第三次是得知自己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在钱学森人生的三次“激动”中,有两次都与党有关。

记者了解到,此次,作为2023年暑期重点项目,钱学森图书馆还将紧紧抓牢科学家精神弘扬,配套“科学与艺术的天籁之音”主题专家导览、自主研学、夜场音乐会等活动,让科学家精神深入人心,使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持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在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指导下,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工作联盟建设研讨会也于展览开幕日举行。钱学森作为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毕生践行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他始终关心民族的复兴,始终追求科学的真理,始终献身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他的贡献超越时间与空间。与会代表就如何用好钱学森这座科学家精神的宝藏,深入挖掘研究以钱学森为核心的老一代科学家群体,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推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高质量发展、同类型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动合作工作机制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