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再短些,形式再多些,昆剧《浮生六记》重登上海大剧院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叶子闻
作为上海大剧院“东方舞台美学 ”系列的首部作品,昆曲《浮生六记》7月27日至29日将再一次登陆上海大剧院。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为了吸引更多青年,此次复排版《浮生六记》力图加快叙述节奏,缩短演出时间,并且正在酝酿大剧场、中剧场等不同规格和版本的演出。
改编自清代小说家沈复同名小说的《浮生六记》,2020年和2021年先后在南京和上海演出过,多场演出一票难求。此次再登上海大剧院,《浮生六记》保留了原班人马,包括今年“新科”梅花奖获得者、饰演沈复的施夏明,以及梅花奖获得者、芸娘扮演者单雯等,台上台下梅花奖得主多达6人,堪称上海大剧院近年梅花奖得主最多的一台剧目。
说到复排版《浮生六记》的新意,施夏明表示,前两版整场演出长达两个半小时,这对当代观众来说略长,在对一些情节进行梳理之后他们发现,其实很多故事的讲述还有加速空间。所以新版《浮生六记》会进行调整。单雯则对记者表示,虽然之前《浮生六记》获得了观众追捧,但他们在回看演出视频时仍发现有一些情节可以完善,而这会在新版本中得到体现。
此外,《浮生六记》也正在酝酿“一戏两看”,既推出完整的大剧场版,也推出分拆成折子戏的中剧场版,为观众提供不同规格、不同内容的观剧体验。“原著中的《闺房记乐》《闲情记趣》等故事细节还有再度创作的空间。如江苏省昆剧院‘一戏两看’的《桃花扇》和《世说新语》,是舞台上留得住的昆曲创作。”施夏明说。
这一切努力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吸引更多青年走进剧场,亲近昆曲。制作人林恺表示其实当初他们选定要排《浮生六记》,就是看到这部小说虽然创作了已经几百年,但依然在今天的图书畅销榜上拥有一席之地,而网上购书的人大多是青年。所以《浮生六记》的这个题材本身就是年轻化的。
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则表示,他们把《浮生六记》定位为“舞台剧”,而不是简单的“戏曲”。既为舞台剧,那就要调动各种舞台元素来呈现,并且演职人员都以青年人为主。这也使得《浮生六记》一直受到青年人的关注。
这出戏不仅可以现场看,还能网上看。《浮生六记》曾在上海大剧院线上演出季“巡演零号站 ”进行全网首播,累计获得367万人次的播放量。青年人成为戏迷观众中的主体,体现了昆曲对网络新生代的影响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叶子闻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