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野:钻研人工智能十余年 开创药物研发新范式
2023-07-1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丁文佳

“参与‘创青春’大赛后,通过创业导师的授课以及与参赛学员的沟通交流,我学到了很多创业实践知识。”上海数因信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袁野十多年来投身人工智能技术前沿,为了将科研成果推向产业化,才于两年前开始创业。但初创团队几乎都是工科出身,缺少机会接受对创业方向性的指导和借鉴。这次参加“临港杯”第九届“创青春”上海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三等奖,这让袁野和团队对将最前沿和最领先的技术应用到研发生产当中有了充分信心。

◆ 寻求理论创新与产业化平衡 半年获得天使轮融资 

90后袁野的创业方向与自己身为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的研究方向高度一致,创业目标直击成果落地。对于第一次创业,袁野表示最大的收获在于对技术产业化的认知,“多数科学研究更侧重于理论创新,产业化落地则有不同要求。如何做到理论创新与产业化的平衡、相互促进,需要创业者找到适合自己的标尺。”除了将技术应用于研发生产,他认为还需要将自己的发展符合市场和产业的现实需求。经过两年创业摸索,他欣慰地表示,“这种平衡我们目前处理得还不错,后续会继续坚持动态的科学发展实践。”

袁野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又在卡耐基梅隆大学攻读博士后,后来在上海交通大学担任副教授,一直坚持从事机器学习和生物信息领域的研究,研究方向具体包括生物信息学、时空组学数据分析、因果关系推断、机器学习等。在“创青春”获奖的“基于人工智能和生物信息高通量技术进行的疾病新靶点发现和新药物研发”项目正是他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该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将十多年在实验室的潜心研究应用于产业,更在于通过自身发展和技术验证,进而推动整个制药行业的创新变革,即推动以人工智能技术主导的、完全端到端的药物研发新范式。

虽然研究始于十年之前,但基于这些积累和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项目于2021年9月才启动,这也意味着正式走上了创业之路。袁野介绍,目前项目主创有多位成员,潘小勇、李贵鹏、王然分别负责AI算法、体外验证、体内验证等方面工作,自己负责项目整体推动。“我们的平台、管线研究思路、方案设计、执行修正等,都由共同决策执行。”袁野告诉记者,凭借团队强大的执行力,创业后只花半年时间,在2022年6月完成了天使轮融资。

◆ 刷新行业速度 突破性研究成果持续推进 

谈起“创青春”大赛的收获,袁野表示,“除了创业实践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市团委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来支持创业者,这些工作既需要统筹规划,也涉及很多需求和细节,比如工商注册、税收优惠、人才政策、工厂开办的水电开通等。”解决了这些后顾之忧,才有更大精力投身研发生产。

传统新药研发有着周期长、费用高等痛点,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助力新药研发方面的潜力被不断挖掘,使用人工智能来加速或帮助新药研究已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袁野介绍,获奖项目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与时俱进的AI算法平台和独有的多重高通量筛选技术。平台上,建立了六大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平台,取得多个行业首次、行业领先的预测指标和验证结果。管线上,基于平台筛选出的先导分子,已经有14个通过了体内实验验证,为推进临床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预测验证是在三个月内就完成的,刷新了行业速度。袁野表示,通过“AI+高通量”的平台体系,可以持续快速产生数据,从而产生针对指定疾病的先导分子,并可以快速在体内体外进行验证。袁野介绍,目前仍有一些行业共同面对的困难,比如企业之间的数据孤岛,通常药企基于十几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数据,但这些数据很难共享,为积累私有数据带来挑战。但团队也进行了创新探索,研发的多重高通量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上万倍传统方法的数据量,为AI模型的升级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也做了很多突破性工作,比如蛋白从头设计平台给出的全新蛋白质仍然具有高活性,可应用于多个行业等。

对于公司的未来发展,袁野表示,“我们将继续坚持技术与数据驱动,通过最先进的人工智能与高通量数据技术,推动生物医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开发和生产治愈疾病并提高生活质量的创新药物,并最终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丁文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