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三代人,华东师大是不变的选择!这家人有着“命运般的缘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吕安琪
华东师大0001号录取通知书由副校长戴立益亲手送抵,收件人是毕业于宜川中学的万沣玮同学。“能考上华东师大,我既高兴又激动。收到1号录取通知书,对我而言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万沣玮说。
这来之不易的成功,对万同学一家来说更像是“命运般的缘分”。60年,三代人,唯华东师大是不变的选择。
63年产生6位华东师大学生
这是一个跨越63年产生了6位华东师大学生的优秀家庭:外公于1960—1965年就读于华东师大物理系,后留校任教近40年,是华东师大物理学副教授;外婆和奶奶是华东师大1964级物理系无线电物理专业的同窗;舅舅是1991级计算机系校友;妈妈是华东师大1994级信息学系校友,并于2006年回校深造获得硕士学位。
就在高考举行前两周,万沣玮的妈妈感染新冠,小万同学只得父母分离,搬去奶奶家继续复习备考。“她非常淡定,自我管理很严格,每天都学到很晚,但安排得有条不紊,心理素质是过硬的,学习的踏实劲儿像个华东师大人。”奶奶说,“我当时就安慰她父母不要紧张,她一定会成功的,我有信心。”
小万同学家中,珍藏了许多有着华东师大记忆的老物件,其中包括6本有着不同时期历任校长签名的毕业证书,60多年的时光,在每一本不尽相同的证书封面上流淌。他们在不同年代报考华东师大的原因可能不尽相同,但一脉相承的华东师大精神像种子一样开花结果,如今已枝繁叶茂。
60年代青春关键词:奋斗、拼搏
得知外孙女考上华东师大,万沣玮外公非常高兴且欣慰。“1960年我从江苏考到华东师大时,物理楼还在修建,”外公回忆道,“我们都去帮忙做过粉刷的。”那是大师云集的年代,他对师大印象最深的就是杰出的专家很多。“陈彪如、吴泽、冯契,包括时任校长孟宪承等等名师大家,实力强劲的师资力量是华东师大一直以来的特色。”
作为老一辈师大物理人,外公见证了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的历程,并深深引以为傲。“太不容易了,华东师大拥有两个非常优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了许多卓越成就。华东师大理科很强的,只是外人不知道!”2000年退休后,学院还经常请他回去交流指导工作。“我发现现在引进的年轻人越来越优秀了,学术背景顶尖、论文成果丰富,还得过不少奖项,我为学校感到骄傲。”
除了师资强,还有学风好。华东师大64届的“物五学风”曾是全市乃至全国学习的榜样,广为人知。5个班级200多名学生,上课是要提早到大教室抢位置的,图书馆也是一座难求。“真的很能吃苦,人人好学勤奋,”外公说。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华东师大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引领“培养百万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据外公回忆,他的同学中绝大多数毕业后一同去往了西部地区,用青春拥抱国家的教育事业。“他们坐着船去到四川,大多成为中学的骨干力量,人们对华东师大的寄望很大。”而他也留校任教三十余年,成为华东师大基础物理学科的开拓者与耕耘者。
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是奶奶的梦想,在这样的信念引领下她从崇明考入华东师大物理系无线电物理专业。她回忆,入学后感觉同学们都非常刻苦勤奋。奶奶和外婆同窗期间更是由于学习认真、表现优秀,二人均在大学期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光荣在党50年。
90年代青春关键词:踏实、有爱
万沣玮的母亲和舅舅,成长于枣阳路上的师大二村,自幼与徐中玉、钱谷融等华东师大学者为邻,言传身教之间耳闻目染,深受熏陶。高考时看似“自然而然”的选择,实则是对华东师大发自内心的认同。“从小就生活在大学校园中,向往华东师大勤勉严谨的学习氛围,也一直憧憬能像父母一样在这样一所优秀的高等学府就读,所以,高三毕业时把华东师大作为大学录取的第一志愿。”舅舅说。最终,舅舅也在1991年的高考后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选择进入计算机科学系就读,完成了多年以来的心愿。
“同学们学习都非常刻苦努力,有些同学的学科成绩不仅在计算机专业,甚至全校都数一数二。” 万沣玮舅舅回忆道,“不仅如此,同学们也非常团结友爱,乐于助人。我记得同宿舍的同学打篮球不慎崴了脚骨折,我们其他几人轮流天天背他下楼,去教室上课。有一年寒冬腊月,有人不小心在丽娃河中落水,是我们班上的同学奋不顾身跳入河中,救起了落水学生。”这些点点滴滴的师大回忆深深印刻在他心中。
“作为师大人,我时常关注学校和计算机系的发展,曾多次回国参加校庆和系庆活动,与校友师生深入交流计算机的前沿技术,了解学校和计算机系的发展动态。”万沣玮舅舅说。万沣玮妈妈和舅舅对师大精神的感悟感受,就是从教师到学生都做到了脚踏实地,功底扎实,认真严谨,并且在今后的工作岗位、家风传承和人生信仰中,都自始至终贯穿着。
“华东师大在我们那个时候就是全国考生心中的‘梦中情校’,我们周围有一些同学考了两次、三次,就为了最终能实现华东师大梦,这很令人震撼,”万沣玮妈妈说,“而老师们也特别有爱,尤其关心外地学生,会到宿舍亲自照顾生病的学生,我印象非常深刻。”他们都回忆道,那时同学们兴趣非常广泛,在学校内组织了许多深受大家喜爱的社团,校园氛围十分活跃,大家充分地享受着在“最美校园”华东师大里的美好时光。“十大歌手”和河东酱鸭腿,多年以后仍叫人念念不忘。
2023青春关键词:卓越、创造
在专业选择上,万沣玮舅舅基于自身在华尔街工作多年的经验和对金融专业的理解,结合小万本身的兴趣和志向,给出了报考华东师大金融学专业的建议。
1960、1964 、1991、2023,大家专业各不相同,甚至都不是师范类专业,但每个人的选择和发展也都始终紧随国家和时代的发展。今年小万同学选择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金融专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枢领域。
“有幸成为家中第三代华东师大人,我将继续传承家中上两代师大人艰苦奋斗、求实创造的精神,在金融学领域刻苦学习、不断进取,希望今后能为推动国家金融产业的进步与创新,实现国家经济繁荣发展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万沣玮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吕安琪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