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个名额20秒抢空,复旦大学首次举行录取通知书现场颁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池舒凌/文、图、视频
不是在家兴奋地拆快递,而是在“梦校”里集体接收新生录取通知书,这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复旦大学今年首次为上海综合评价批次、强基计划、外语类保送生开放118个现场颁发录取通知书的名额,不到20秒,就被热情的新生秒空。
今天上午,光华楼前铺设了红地毯,新生和家长们由此步入志和堂,特别的大学初体验这就开始了。
拼手速得以来到现场拿到录取通知书
毕业于广东实验中学的黄睿彬通过强基计划被复旦大学化学系录取,站在红色的“星星墙”前,他将一颗印有自己名字编号023的“许愿星”贴到墙上,这颗星星上留下了他想在复旦实现的心愿——“和孙教授学有机!和淇淇长长久久!遇见更好的自己!”
7月8日,黄睿彬收到短信得知,学校定于13日上午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举行首批录取通知书颁发仪式,报名通道将于9日上午8点准时开放,名额118名,先到先得,额满为止。
这个信息让他激动极了,赶紧设了闹钟,准点拼手速。结果这个去现场的名额20秒就抢完了。黄睿彬丝毫没耽误,赶紧买了机票提前一天从广东来到了上海。
“本科生录取通知书的颁发仪式对我来说是大学的新起点,也是一个好的开端,我来到这里非常开心和激动。”对于报考的强基计划,黄睿彬情有独钟,“基础学科未来主要是两个大方向,一方面是教育,一方面是科研,我个人是比较想从事教育的,想向复旦大学化学系的孙教授看齐。”
上外附中的外语类保送生张欣盈也拼手速抢到了名额,“从小到大,从幼儿园到初中,进入复旦大学,是我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梦想。现在,我终于如愿以偿,在日月光华中探索无限的可能,何其有幸。”
探索未来做更好的自己
新生们都迫不及待地憧憬起未来的生活,大家希望在这里不仅仅能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更能融入复旦大家庭,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当中。
“来到了这里,我感觉充满了干劲,我要在暑假里多多充实自己,我已经是一名复旦人了,也站上了一个新的起点。”2005年出生的陈悦天被强基计划物理学录取,相比在家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温馨喜悦,他觉得,在大学里由师长颁发更增添了仪式感和庄严感。听闻这样的形式是首次推出,他更觉得幸运无比。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汲乐晨通过综合评价批次被临床医学(8年制)录取。她出生于2005年5月27日,那一天恰好是复旦百年校庆日,这个缘分更是让她与复旦有了更多的交集和缘分。
“在小学期间,我就打算学医,初中阶段睡不着的时候,我在还那边看病理学呢。如今如愿考上了临床医学(8年制),我会更努力地面对未来。”汲乐晨说,医生救死扶伤的使命和价值,都鼓舞着自己要更努力地投入新阶段的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
今日之现场也是在复旦的第一堂课
复旦蓝、老校长箴言、开化纸、篆刻、实景版画……系列元素的采用,让今年复旦大学本科生录取通知书呈现出科学、人文与艺术的水乳交融,悠然的古韵里,还有对未来的无限探索。
现场,同学们分批次上台接受师长郑重颁发的录取通知书,聊聊专业,祝福声声。
英语系新生周思瑞不仅作为新生代表进行了发言,更是在参与录取通知书的视频拍摄过程中,提前有幸一睹通知书的容颜。“当时我还不知道她背后蕴藏的故事,只觉得有着古风古韵,在清一色现代版的录取通知书中别出心裁。直到我在宣传视频中,了解了这份录取通知书,既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涓流,更承载着复旦师生对这个大家庭的新成员最真挚的祝福,还承载着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充满活力的灵魂和至高的人文浪漫。我觉得,今天拿到的录取通知书,便是我们来到复旦之后的第一堂课。”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薛磊对新生们说,第一个寄语是祝贺成为复旦的一员;第二个寄语是祝愿大家在复旦能够享受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的氛围,成为若干年后的美好回忆;第三个寄语就是要肩负责任和使命。“祝愿大家不忘初心在复旦校园里面书写新的开始。”薛磊说。
仪式尾声,同学们还以家庭为单位一一和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共同合影,这一环节被大家笑着调侃说“毕业生才有的仪式感都提前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池舒凌/文、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