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顶流”牵手,激活科学与文化融合的无限可能
2023-07-1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7月14日晚,在恐龙、北极熊、鲸鱼标本的“注视”下,两家中国“顶流”场馆的当家人“牵手”了——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和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代表双方,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一场文化与科技的跨界融合很快就将席卷而来。

  两位专家聚首,跨界畅谈科技与文化  

“正如今天的创造到未来也可能是文物。今天我们看到的文物,是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人们认识自然、建立社会的产物,每个文物都是历史的瞬间在科学与文化上的体现,告诉我们古人是如何认识自然的,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所以文物不仅是古董,更是多学科的结合,当我们以现代技术探究古人的智慧,也是在给我们启示。”当晚的对谈环节,王旭东表示,科技馆和博物院的结合,不是头脑一热,而是必然的趋势。

同样,科技馆中也处处是文化。倪闽景表示,上海科技馆三馆以文化角度展现科技,首先要让观众有美的感受。“科技支撑了文化的发展,也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在人类科技的漫长发展过程中,能让人感受到很多人文精神,比如科学过程中的艰辛努力和创新思维,也有我们对世界的深刻认识。”

他举了个例子,很多观众在上海天文馆的“征程”展区看到一张叫“暗淡蓝点”的照片时会流泪,那是当年“旅行者一号”完成太空任务后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在宇宙中,我们的家园只是那么一个蓝色的小点,几十亿年来,所有的历史、文明都发生在这个小点上,所有我们以为的伟大在无限的宇宙中都变得渺小。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为此还写了一首小诗。“可见科学的深刻和文化的深刻是完全融合的。”

博物院也并非“老古董”,也有很多现代科技。曾在敦煌研究院工作26年、如今“转战”故宫博物院的王旭东表示,2019年,故宫博物院推出了线上数字文物项目“数字文物库”,在公开186万余件藏品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数字文物库”文物总数超过10万件,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文化服务水平,观众可以真正“亲近”文物。“我们的故宫微信小程序,也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如果暂时难以预约到现场门票,也可以在线上身临其境逛故宫。”

他所见证的“数字敦煌”也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一个重要实践。而‘数字敦煌’的早期提出正是原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在1989年提出的。“提出要以计算机技术对珍贵文物进行储存和再现,这个大胆的想法是一个考古学者提出的,可见艺术的想象力是能给科学添上翅膀的。”他表示。

倪闽景则觉得,文物的保护、展示、研究,就像个“高科技公司”,“很多高科技技术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藏品数字化能让更多人可以看得更仔细,同时满足更大体量的观众需求。他还透露,一票难求的上海天文馆也在做数字孪生项目,让观众不去现场也可以沉浸式体验天文馆,在今年的人工智能大会上也已经对外发布。 

  两大“顶流”签约,展开全面战略合作  

“文化艺术推动科技创新,让想象力无比宽广,我们应该从小培养青少年对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王旭东表示,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数字技术带来了可能性。未来以场馆为基础,应开发更多的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让不同地区的人身临其境感受。“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一定是社会联动。”

据悉,一直以来,故宫博物院与上海科技馆都致力于以各自丰富的场馆资源与学校教育深入对接,为青少年提供高质量服务、助力青少年全面成长。2021年,故宫博物院和上海科技馆等16家具有“头部”引领地位的科技文化场馆、科学文化领域的社会组织和研究机构发起成立“中国科技文化场馆联合体”,希望以纵横联动向公众提供跨界融合的科技文化资源和公共服务产品。

此前,故宫博物院与上海科技馆已通过联合举办“清宫兽谱”展览等项目活动联结起纽带。此次,两家“顶流”场馆共同签署合作协议,更将深化合作关系,以协同创新促进科学技术与中华文化的深度融合。

记者了解到,根据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拟在人员交流、学术交流和展示教育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倪闽景表示,希望通过跨界融合,在科技和文化上能为构筑现代中华文明做贡献,也通过互相交流学习合作,让游客们能够体验到更高质量的场馆服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