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不只是回忆,MISA闭幕式上,82岁高龄殷承宗再度奏响《黄河》
2023-07-20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1969年,年仅28岁的钢琴家殷承宗,联手储望华等其余5人,共同将冼星海的抗日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改编为钢琴协奏曲,并于次年5月1日由殷承宗和中央乐团在北京首演。

2023年7月20日晚,这位已经从28岁的小伙子变成82岁钢琴泰斗的传奇钢琴家,在上海交响音乐厅和指挥家黄屹执棒的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在“上海医药之夜——2023上海夏季音乐季闭幕音乐会:传奇钢琴家殷承宗演绎《黄河》”上再度奏响《黄河钢琴协奏曲》,为今年的MISA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我们当初创作时,并没有想着要传世,但是它至今仍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播放和演出。我觉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创作思想,”演出前,殷承宗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时表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用钢琴讲述中国人民的故事,这首作品,是真正的‘从人民中来’。”

  == 世界级作品如何诞生? ==  

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和许斐星六人改编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在创作中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在曲式结构上又融入了船夫号子等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元素,不仅当时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还因为其史诗的结构、华丽的技巧、丰富的层次和壮阔的意境,成为世界音乐史上较有影响力的一首中国协奏曲。

殷承宗回忆说,自己的专业是钢琴,“我非常热爱,当年我需要想尽办法把钢琴保留下来,所以决定改编《黄河大合唱》”,但他是演奏家,不是作曲家,“我会写钢琴部分,但不会配器,所以配器部分要找别人写,这是一部集体创作的作品,我们经过了很多次的讨论——先把思想统一,才能再考虑技术层面的东西”。

当年的创作很辛苦,为了找准感觉,他们决定到黄河去采风,“带着行李,从壶口瀑布一路走到了延安,一路听到很多故事,看到了黄河的很多景象”,“我们决定要让中国普通人听懂钢琴,讲好中国人民的故事,创作就有了根——这个根,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我也学了很多古曲、京剧,所以《黄河钢琴协奏曲》中,有很多手法用的是民族语言包括京剧元素。”

这部协奏曲诞生后,引起了轰动,甚至让人提出了“钢琴中国学派”的说法,至今,这部作品至今仍具有世界影响力。“从目前我得知的版权情况看,大约有50多个国家、五大洲都在播放这首作品,有很多普通人喜欢它。我印象最深的是《参考消息》中的一篇报道,澳洲有一个观众听到《黄河钢琴协奏曲》非常振奋,说像听到了贝多芬一样,听到了鼓舞和力量。”

殷承宗说,《黄河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过程,陪伴了自己的一生,“从作品初创一直延续到现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不只是对作品简单的的创作改编。”而在演绎这首作品时,自己的情感如今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最让我值得怀念和激动的是,《黄河》第二乐章里加了国歌,那时候中国非常穷,我们创作时想着中国要‘站起来’,但现在不一样了,中国已经‘站起来’了,所以演奏时感觉会不一样,情感处理上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 传奇泰斗为MISA闭幕 ==  

殷承宗并未躺在成名作上,作为钢琴家,他年轻时就勤于练琴,“我们考入上音时,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所以以前周末会练琴12—14个小时,但一天只有24小时,所以我学会了一心多用,在进行钢琴基础练习时,我可以一边看书一边练琴,甚至可以同时在脚下踩洗被子。”得益于扎实的功底和苦练,后来殷承宗陷入人生最低谷时,有长达4年的时间没能登台,但再度登台前,他短短两周就练好了两首协奏曲,“别人很诧异,其实我晚上都会偷偷跑到一个梆子戏团去练琴,那里有一台很好的琴。”

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他,每天仍保持着四五个小时的练琴时间,“年纪越大越得练,这能抗衰老,否则功夫就退化得很快。”

殷承宗是真心热爱钢琴,为了能在钢琴演奏技能上有所进步,他去了美国,但2021年他又彻底回到了国内,“在美国没办法实现我想创作的东西,很早就想回国了,我的根在这里。只要身体允许,我还可以为钢琴做很多事,起码可以把很多想法表达给年轻人。”

此次,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重磅的“上海医药之夜——2023上海夏季音乐季闭幕音乐会:传奇钢琴家殷承宗演绎《黄河》”,上海观众期待,殷承宗本人也很期待。“我最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合作过,上海交响乐团是国内最好的乐团,我那时候比赛回来,就和黄贻钧(上交指挥家)在北京、上海等地都演出过。后来,上世纪80年代我复出的时候,来上海和上交连演了6场,场场满座,甚至有几年每年都来。”他说,如今的上交音乐家都已经是年轻一代,自己合作起来仍然很亲切,自己会在排练时和他们仔细讲述作品,“《黄河钢琴协奏曲》看着很简单,但其中有很多内涵,要让年轻人完全理解这些东西,就要和他们再讲述作品,比如什么地方要有(对侵略者)的仇恨感,什么地方要有民族自豪感。”

这场演出,再度爆满,现场气氛相当热烈,经典作品证明了自己历久弥新的价值。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也标志着今年的MISA正式落幕。14天,31场室内外演出,从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到TRI第三空间,从城市草坪音乐广场到西岸美术馆户外广场,超过26000名现场观众,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共同缔造了一段难忘的MISA记忆;15场直播,突破千万人次,在线感受MISA的魅力,MISA跨越空间,与天南海北的人们紧密相连。

“每座有文化的城市都会有自己的文化象征,无论是戏剧节、电影节还是音乐节,都会成为这座城市标志性的符号,也显现着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在上海夏季音乐节发起人余隆看来,“上海是中国古典音乐的发源地,有着丰厚的音乐传统,上海夏季音乐节不仅仅是一场场音乐会,也是一种生活、一种回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