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病、外耳道炎……夏日玩水,要当心这些“游泳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三伏天开启,随着气温的不断突破上升,游泳戏水无疑成为很多市民最受欢迎的放松运动之一,但恼人的“游泳病”也随之而来。在此,专家提醒,市民在享受游泳乐趣之余,要注意自身健康,尤其是一些初学游泳的“旱鸭子”,游泳前一定要做好防护准备,避免红眼病、外耳道炎等“游泳病”缠身。
小王读大三,今年暑假在家附近游泳馆办了张月卡,最近每天傍晚都会去游上一阵。可暑假还没过半,小王就不能再去游泳了,因为她的眼睛像进了沙子一样,红肿、疼痛,每天早上醒来眼角分泌物特别多,视力还有些模糊,到医院检查,发现自己得了“红眼病”。
“与游泳关系最密切的眼疾恐怕非‘红眼病’莫属,不少市民在游泳后会出现眼睛红、痒、刺痛、畏光流泪、分泌物增多等情况。”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杨帆主治医师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这些症状的出现有可能是由于眼睛接触到了被细菌或病毒等不洁物质污染的池水而导致的感染性角结膜炎,也有可能是池水里添加的消毒剂等对眼部造成了刺激而导致的过敏性结膜炎,具体诊断还是需要至医院请专业的眼科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很多市民常常会在门诊或者是药房配一只抗生素眼药水用来预防游泳后结膜炎的发生,那么有必要预防性用药吗?对此,杨帆指出,对于正规的游泳健身场所来说,保持水质是重要的一环,在这种环境下游泳一般来说是安全的,但还是建议佩戴密封性良好的泳镜来减少眼部与池水的接触。如果本身是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可以考虑在游泳后点抗过敏的眼药水或人工泪液进行清洁、治疗,如果是感染性角结膜炎的患者,建议避免游泳,等疾病治愈后再继续,既能保护自已,也能保护他人。
“长期佩戴隐形眼镜的人群要格外注意与游泳相关的眼部疾病,在佩戴隐形眼睛时避免洗澡、游泳、戏水,这是因为佩戴隐形眼镜后脆弱的眼表环境在接触不清洁的水时会极大增加感染的风险。”杨帆特别强调,值得注意的是,自然水域中存在着一种棘阿米巴原虫,研究表明,这种寄生虫的感染与佩戴角膜接触镜有较强关联,如果不慎感染这种寄生虫,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失明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除了“红眼病”外,记者从沪上多家医院的耳鼻喉科了解到,因为游泳引发的外耳道炎患者也不在少数。
7岁的小林最近正在学游泳,由于是初学的“旱鸭子”,所以常会耳朵呛水。每次游完后,妈妈都会用棉签帮儿子把耳朵中的积水掏干净。可没过几天,小林的耳朵就开始发胀、疼痛,还往外流淡黄水。经检查,经诊断为急性化脓性外耳道炎。
记者了解到,初学者在游泳时很容易呛水,一呛水就喜欢用手、棉签或耳勺去掏耳朵,这样可能造成耳膜、耳壁受伤或破裂,如果水中含有大量细菌的话,有可能会引发局部感染,严重时可导致外耳道炎、中耳炎等。
专家提醒,患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的市民不适宜游泳。游泳者一定要护好耳朵,防止污水进耳。如果耳朵进水,上岸后可采取单足跳跃法,头歪向进水一侧,水就可以向下从外耳道流出。若出现耳痛、流脓、听力减退等现象,应尽快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