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新传,是“大势所趋”还是“危言耸听”?
2023-07-2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实习生 池舒凌 记者 刘昕璐

这几天,各大高校专业投档线和录取结果陆续公布,属于2023年夏天的“升学潮”迎来终曲。在此前,高考志愿的填报,让不少人急于避开所谓“天坑”专业的陷阱,也有不少人徘徊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其中,新闻传播类专业一度被网络言论推到了风口浪尖。

今年的考生是否在用脚投票?高校相关专业的老师与学生对此有何看法?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展开多方采访后发现,今年分数线有一定降幅,但学科需要“正名”,身处这一专业的授课老师也相信,机会终将属于每一位奋进学子。

  分数出现一定降幅,但热爱者依旧热爱  

“如果我是家长,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然后给他报个别的。”高考前,一段言论就此引发网络关于“新传专业是否值得报考”的顾虑。

“新闻传播类”作为一项专业类别,其分支包含许多细分专业。复旦大学的新闻传播类专业下分出广告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新闻学等专业;同济大学开设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华东师范大学则是以新闻传播大类进行招生,在学生就读一年后专业分流至新闻学与编辑出版两大专业。

记者对2021年至2023年上海几所高校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分数线进行调查统计,近三年新传类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排名呈一定波动下降趋势。

复旦大学虽然未公布近年在上海招生的具体分数,但是其新闻传播学类在浙江的分数线从2021年的688分/254名下降到2022年的686分/307名。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投档分数线上海市排名从2021年的2540名降至2022年的578分/2579名再降至2023年的569分/4096名,在浙江省的排名更是从2022年的4052名降至2023年的5490名,后退了千余名。同济大学包含广播电视学和广告学的人文科学试验班上海市投档分数线由2022年的577分/3221名下降为2023年的571分/3741名。

除上海以外,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信息显示,浙江大学新闻传播类投档分数浙江省内排名由2022年的3329降至2023年的4596;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类投档分数浙江省内排名由2022年的484降至2023年的633;武汉大学新闻传播类投档分数浙江省内排名由2022年的3450降至2023年的4957。

但还是有大批学习能力强、成绩优异的学生坚定希望进入传媒行业。虽然新闻传播学因网络上的说辞之下遭受冲击,但他们并未受到左右,坚持兴趣导向。来自山西的宋晨毓同学今年以文科588分、省排名270名左右的成绩被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录取。“其实我对像金融、法律、汉语言这样的热门专业都不太感冒。”她表示,自己自小开始就有写文章的爱好,再结合对专业就业面的了解,最终选择报考新闻传播类专业。“我希望在经过大学的学习后,获得独立思考后能清晰且坚定地表达观点的能力。”

  就业面扩大,岗位更新更加与时俱进  

当被问及是否因网上的言论担心未来出路,宋晨毓直言:“本质上高考志愿只是一个人在18岁这年凭借有限的信息做出的决定,不一定多么英明,但我相信有思想和主见的人不管身在何处都会找到精神养料,走到跟自己最契合的那个地方,所以最后我还是坚定选择。”

实际上,通过查询2018年至2022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所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可以发现,新传毕业生的就业并非社会所误解的那样“萎靡”。  

新闻传播学毕业生除了前往媒体与宣传文职岗公务员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各个企业与互联网公司对宣发的重视程度日渐提升,对新媒体宣传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愈来愈多的新传人加入各个企业的公关与宣传部门、自媒体。也有新传毕业生将传播学基础知识与某一具体方向(如法律、科技、经济)相结合,成为目标与指向明确的专精人才。

在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许多学生依托于本校的法学、政治学等学科优势,凝练了新闻、传媒、文化、法治的多维交叉,在法治新闻、网络治理、传媒法制、舆情分析、文化政策等方面构筑了独特优势,毕业生除了继续深造、考取公务员、进入企事业单位之外,政法机构宣传部门、法治类主流媒体、大型国有企业、行业知名律所成为他们错位竞争、实现抱负和才华的梦想之地。可以看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传学子也正在调整就业方向,扩展就业岗位,深度融入到各个行业之中。

  为学科“正名”,机会属于每一位新传学子  

新传专业在社会上被误解甚至“污名化”,高校的专业建设应该何去何从,大学生又应该如何摆正心态?

“简单来说,为什么读新闻传播学,价值取向有两个,利益导向还是理想导向。张雪峰的观点无疑是前者,是务实的,有很大的社会需求。但一个职业不能只谈利益不谈理想,否则专业就变成了工具,人也就成了工具人。”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孙祥飞这样直言。

孙祥飞认为,新闻传播学与社会、跟业界的联系和对话不够,新闻传播学的教师和学者们向社会介绍自己学科的主动性不够,这导致了社会上或多或少的对新闻传播学的误解。如果客观看待这一话题,恰恰是一个机会,可以让专业老师们多出来讲讲专业理想、讲讲专业现状、讲讲行业形势。

就此,孙祥飞指出,目前高校正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新闻传播专业做出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顺应发展趋势。

首先,是“业界和学界充分交互”。相较于传统的“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教学模式,学校提供更多真实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深度参与报道全过程,让理论知识和业务环节高度契合,而非仅停留在对翘楚传授的经验和理论的表面吸收上。

华政学生组织模拟新闻发布会

以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与上海市各个法院联合开展的“法宣助理项目”为例,学生们在对每一起案件审理过程的全过程参与中,感受司法案件中的公平正义,甚至不少同学毕业后直接延续这方面的工作。“学业、情怀和职业都兼顾了,还有什么比这样更有获得感的学习?”孙祥飞感慨道。

其次,是知识体系的延展。作为一个具有极强包容性和延展性的学科,新闻传播学的知识体系是敞开的,需要敏锐地感知社会的变化。目前,大多数开设这一专业的高校正在把人类新技术、新知识中那部分需要沉淀的、已经得到实践检验的、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新领域、新发明、新应用、新业态,不断做学理化总结,形成本专业系统化的知识,进而结合学校和学院的资源细化具体的人才培养方向。  

第三,高校正在调整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的方式。孙祥飞坦率地说,有人讲,新闻传播学什么都学,什么都懂一点,但什么都不专业。在他看来,这不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培养的结果,恰恰是新闻传播学培养的问题意识。“首先需要兴趣驱动,然后以点带面,在了解新闻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后将自己的兴趣和理想与专业结合,是一种‘新闻传播学+’的概念。”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尽管每一个个体都有机会成为传播的节点,甚至有的自媒体已经拥有了能和专业机构媒体相媲美的影响力,但孙祥飞坚持认为,新闻传播学的门槛并未消失。相反,正因为自媒体的大规模发展,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需求比之以前更加紧迫。

与此同时,新闻传播专业也始终在期待“有对新闻传播专业的无限热爱,有从事新闻传媒事业的坚定信仰,有扎实的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知识,有一到两个可交叉的垂直领域的知识,熟悉新闻传媒行业的整体态势,熟悉新闻传播学业界的实践动向和行业需求”人才的加入。这是新闻传播院校正在努力的方向,也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

孙祥飞同时建议,报考新传的学生也需要以“遵从内心选择,尊重行业规律,关注时代变化”的态度对待专业,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努力争取实践机会,成为能融入社会各个方面的“新闻传播+”人才。

虽然近年新传专业热度稍减,但不必对新传的未来过于悲观,更无需在专业报考上制造“避坑”焦虑。“学科需要‘正名’,也相信,机会会属于每一位奋进的新传学子。”孙祥飞鼓励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实习生 池舒凌 记者 刘昕璐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