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青年科学家“挑大梁”,上海这样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2023-07-2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两院院士中,在沪共171人;2022年全国十大科技进展中,上海科学家和团队参与或主导完成了四项;上海科学家发表国际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长期处于全国首位……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今天进入最后一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上海正在让更多青年科学家“挑大梁”。

  == 首设基础研究特区 ==  

为了推动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上海市科委在基础研究优势突出的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通过探索长期稳定的资助方式,并赋予“基础研究特区”充分的科研自主权,实行“区长”负责制,支持机构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充分发挥本市部分具有突出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的“85后”教授徐凡发掘出一个名为“宇航光帆薄膜结构稳定性与智能调控”的科研项目,该项目入选了复旦“基础研究特区”首批项目,获得200万元资助。其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并被《自然》杂志“研究亮点”栏目报道。徐凡感慨道:“很感谢市科委的支持,我认为基础研究是有‘无用之大用’,虽然实用性比不上应用研究,但可以成为很多技术发明的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作为“特区计划”的首批试点高校之一,也发布了一批自主创新研究计划。高校以“海洋、健康、信息、能源”等领域为重点布局方向,遴选出26名科学家进入“基础研究特区”,他们中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32岁,平均年龄不过37岁。在“特区”计划支持下,上海交大杨旭东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化研究,相关成果于2022年在SCIENCE上发表;董佳家教授团队勇闯无人区,发现药物候选化合物的快速发现新方法,相关成果发表在PNAS。

  == 集聚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和机构 ==  

积极推进项目、人才、平台一体化建设,上海布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15个,数量约占全国的1/4,成为全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种类最多,综合能力最强的地区。在国家基础研究任务方面,2022年上海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数超过4600项,经费超34亿元。同时,聚焦物理、天文、量子等基础前沿领域,以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天航空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高水平研究机构建设。

在项目方面,上海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原创性成果。其中,上海光源二期基本建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并启动建设上海前瞻物质研究院,持续推进李政道研究所、上海期智研究院和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研究机构建设。

在人才方面,上海正依托重大载体、重点领域、重要任务,打造青年科技人才事业“舞台”。上海科学家占每年中国科学家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三分之一左右,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了17.83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1.2件。

在平台方面,科技领军企业引领能力加快形成,围绕重点产业关键环节,引导和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设立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联合产业上下游、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

  == 突出人才“高精尖缺”导向 ==  

据统计,2010-2022年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发表的论文量从年度6篇增至120篇,全国占比从15.8%持续上升至28.8%,国际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长期处于全国首位。截至目前,在沪两院院士共171人,上海从事科研的高被引科学家从2019年47人增长至2022年117人,占全国8.5%。

今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贾金锋、郑浩团队的“实验证实超导态‘分段费米面’”科研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项听起来晦涩难懂的成果,是基础科研领域一项重大进展。

5月,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复合材料系主任、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材料方向学术带头人游正伟教授获评“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他从分子设计开始,开展生物材料的原创研究,一路探索前进,在生物医用弹性体领域取得了系列国际领先成果,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未知是基础研究最大的魅力,我们只是做了研究的第一步”,他说道。

近日,在刚揭晓的2023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中,共有8位上海青年科学家上榜。其中涉及了数学物理、生命科学、医学科学、信息电子、先进制造、交通建筑等领域。

都说做科研,就是要一直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众多高校内的青年科学家深耕在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中,持续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发光发热。据了解,2023年5月ESI中国内地高校排名显示,上海高校共有180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31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1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上海14所高校的34个学科入选“中国顶尖学科”,占全国14.2%,位居全国第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