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东桃李花,她从《中国诗词大会》走来,考到了华东师大
2023-07-2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周诗瑜、张潇萌、叶杨莉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一封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跨越关山,抵达一位洛阳女孩手中,她是邓雅文,《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优秀选手,第四季唯一的一位四期擂主,如今,她成为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23级新生。

“我从一开始就选定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华东师大优雅的人文氛围让我心驰神往。”手捧华东师大中文系录取通知书的邓雅文,夙愿以偿。

    ※ 是自幼热爱古典诗词的少女     

在邓雅文房间的墙上,挂着一幅“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书法作品,从幼年起,唐诗宋词便是她生活的一部分。还在襁褓中时,妈妈便经常把小雅文抱在怀里,用古诗词当摇篮曲。《春晓》《咏鹅》《登鹳雀楼》《早发白帝城》等都是她咿呀学语时的启蒙诗词。

2019年,年仅13岁的邓雅文参加了《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了第四季唯一的一位四期擂主,也让全国观众认识了这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小才女。她说她最喜欢的诗人是唐朝的刘禹锡,最喜欢那一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我希望自己可以像家乡的牡丹花一样,精彩盛放的同时,有着坚贞高雅的品格。”

走下《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回到中学的教室里,邓雅文在繁重忙碌的中学课业里,依然坚持每天抽出半小时来读古诗,“高中时,我喜欢利用午休时间读一会儿古诗,这对我便是最好的休息。”以诗为师、以诗为友,那些古诗文于她而言,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与跨越时空的师友对话的媒介。

    ※ 遇见华东师大的悠悠文脉 ※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命题组专家方笑一这样评价邓雅文:“我是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录制现场见到邓雅文的,我作为命题者,在录制现场做幕后的学术支持工作,所以看了邓雅文参与诗词大会的全过程。但她作为选手,看不到我,命题者和选手在现场是不接触的。”

“她当时是一名初中二年级学生,凭自己的诗词实力好几次冲上擂台,成为擂主,她在现场表现得非常沉稳和老练,诗词积累较多,口才也很好,说话得体,虽然年纪小,但有‘大将风度’。”

方笑一教授(左二)

这位令方笑一教授印象深刻的少女,与华东师大中文系自有渊源。邓雅文说:“我在高中时就坚定地选择了文科,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作为未来读大学的专业。古诗词带给我慰藉,教会我坚定,在很多时刻给予我无法言喻的精神力量,指引我一路走到今天,走进华东师大。”

每年高考季,华东师大招生办都会派出大量招生老师深入各高中,为考生提供招生咨询服务。高考分数公布后,邓雅文在高中学校开设的高招咨询会上遇到了华东师大前往河南的招生组老师,并通过QQ群与招生咨询老师保持联系。从招生老师的介绍中,华东师大中文系深厚的古典文学研究传统深深吸引了她。

早在1995年,华东师大中文系即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首批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方笑一教授是中文系首届文科基地班的学生,他深情回忆起自己读书时的情景:“本科四年中古典文学有好几门课,如胡晓明老师教我们古典文学原典精读和《庄子》精读,谭帆老师教我们元明清戏曲,陈大康老师教我们明清小说,他们在授课时都很注重文本解读,同时也非常关注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使我在学习中得益匪浅。后来我自己作研究,在思路和方法上都或多或少受到几位老师的影响。当时基地班富有特色的育人做法主要是为每一位学生安排前期导师、后期导师,以及开设《论语》《史记》《庄子》《文心雕龙》这些专书精读课,这在全国高校中文系中是首创的。这些举措也延续至今。”

“衷心希望她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多读经典,好学深思。”作为一名中文系的“老学生”,方笑一教授对邓雅文同学来中文系读书由衷祝贺。

    ※ 传播古典文化发挥社会担当 ※     

立足厚重文脉传统,面向浩荡未来征程,中文系青年学生从宝贵的精神与文化遗产中汲取力量,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将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需求放在心上,敏而好学、求实奋进。“中文系应该也必须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方笑一说,“中文系的教师和学生恐怕不应该纯然将传统文化看作一种知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言,我们是‘局中人’,而不是‘局外人’。身为一名中文系教古典文学的教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态度和做法,会影响学生们将来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

方笑一一直致力于传播古典文化,他认为,《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能使诗词这样的传统文学样式贴近寻常百姓,在传统文化的推广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诗词的影响力大了,对古典文学学科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总是一件好事。”

横竖是水,可以相通。洛雁南飞,丽娃共鸣。谈到大学生活及未来规划,邓雅文希望将传播古典文化作为自己未来的人生理想。“古诗词是‘活着’的,我想分享这样的精神力量,给不同领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最广大的人们;我想打通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的关于古典文化的社会传播路径,带去慰藉,也坚定信念。汇小流以成江海、积篑土而成高山,就让我的第一步,从华东师大中文系开始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周诗瑜、张潇萌、叶杨莉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