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上海|海天胜景让张园,这里曾亮起上海第一盏电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剑平/图、视频
“海天胜景让张园,宝马香车日集门。客到品花还门酒,戏楼策鼓又声喧。”清光绪年间,一位诗人曾在《沪江商业市景词》中如此描述张园风靡一时的盛景。这里曾亮起上海第一盏电灯,开张第一家室外照相馆,上演第一场话剧,留下第一辆自行车的车痕……这个在百年前,开创上海乃至全国多个“第一”的地方,一直有着“海上第一名园”美誉。
地处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风貌保护区核心位置的张园,至今已有140余年历史。张园建造于1882年。无锡富商张叔和购地后建设了私家园林,取名“张氏味莼园”。它曾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园”。国内的第一盏电灯、第一辆自行车、第一个室外照相馆均在此登场亮相。历史上的张园曾为革命志士的重要活动地,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太炎等都曾在此发表演说。
从诞生之初,张园便烙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张园主人张叔和,作为《新闻报》的股东之一,在文章中以接近自白的形式,刊登了这样一段话——
“主人因西商公家花园不许华人涉足,华人争之不已,始为另筑一园于白大桥下,以专供华人之游憩,惜拓地少隘,殊不足以大畅襟怀也。于是就本园林之西南隅,启建楼宇一区,题曰‘海天胜处’,既堪品茗,复可开樽,且割楼之西半隅为歌舞之所,日有都知录事前来奏技,清歌一出,舞袖群飞,顾而乐之,足令人流连忘返。”
与“徐园”“愚园”齐名的张园,曾经是上海三大园林之一,是清未民初上海最大、最有特色的市民公共活动场所。自上世纪20年代后,原张园区域先后建成了多种不同风格的里弄建筑,是上海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风格最丰富的石库门建筑群,堪称活着的“石库门博物馆”。
去年年底,张园恢复往昔热闹,市民游客纷至沓来。从清末上海首屈一指的市民花园,到豪宅云集的高档社区,再到“72家房客”时期,如今全新亮相的张园西区,将重新回归公共服务属性,成为完全开放的市民空间。
走进张园,仿佛迈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精致的雕花木窗、进口洋松木扶手、绿色釉面砖壁炉……这些细节无不诉说着这营造时的用料之考究,工艺之精湛。一幢幢融合中西建筑理念和风格的石库门,表现出当时建筑潮流中的折衷主义,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象征。张园西区包含16幢历史建筑,形成8个组团,即德庆里、荣康里、震兴里、修德里、福如里,及3个花园式别墅住宅;东区仍在修缮中,高高的绿化墙将东西两侧分离。
据了解,张园整体将以“东静西闹、沉浸无界”为核心框架,西部区域引入国际顶尖品牌入驻,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商圈商街,东部区域相对安静,将设置酒店、创意办公场所等带动片区产业升级。张园地下空间将实现3条地铁线路的交通换乘,实现了与南京西路商圈其他商业体的互联互通。
现在开放的商业区基本都是外国品牌,浪漫洋气的品牌与翻新后的里弄建筑激烈的碰撞。园内四处通达却错落有致——10米宽的总弄、6米宽的支弄、3米宽的毛细弄,条条里弄皆是互通。漫步其中,人们品鉴到风貌街区之趣,也读到了历史建筑之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