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在申城|百万“豪车”开进崇明农田,生态岛将积极打造长三角农业“硅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视频
盛夏,崇明竖新镇新征村东禾九谷的千亩稻田,在骄阳下显得尤为翠绿。一台台色彩鲜艳的拖拉机、耕地机,正在一旁整装待发,其中一台无人驾驶的收割机,竟然还是百万“豪车”。
在“高质量发展在申城”走进崇明的现场采访中,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作为上海的“米袋子”“菜篮子”,崇明以全市1/5的陆域面积,贡献了1/3的地产农产品,坚持“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崇明不断擦亮都市绿色农业的“金字招牌”。未来,生态岛还将打造长三角地区的农业“硅谷”。
十年围绕“一粒米”做出现代农业样板
“今年这批水稻,从选种、育秧、种植和收割,到稻谷烘干、仓储和加工,全过程将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在千亩稻田旁。上海东禾九谷开心农场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军旗指着两幢白色建筑向记者介绍,“这幢是育秧基地,去年全新落成的,今年4、5月份的育秧工作,就是用高科技育秧设备保障了育秧的品质和效率。这幢是烘干仓储中心,今年刚建成的,先进的烘干设备能够智能控制稻谷的干燥温度和水分,等今年秋天丰收时,也将投入使用。”
看到这幅场景,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这里也曾是一片乏人问津的垦区,从张江IT业转行的杜军旗和他的团队用十年的时间,围绕种好一粒米,把这里打造成了全区现代农业的样板。
农业现代化首先。走进东禾九谷农场,自动驾驶拖拉机、全自动插秧机、耘田除草机、智能收割机、大疆大型无人机等一台台新型智能农机令人目不暇接。育秧系统、烘干仓储系统、大米加工系统等也通过一系列现代科技设备来实现,这些设施和设备加起来投资过亿。
从一台小型碾米机开始,多年来,东禾九谷引进了各种各样的农业设备和技术。在“机器换人”的有序推进下,这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员工也越来越年轻,平均年龄不到35岁。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还确保了种植的生态环保。比如种子温汤消毒设备,利用巴氏消毒原理进行种子消毒,不产生任何污染。再比如用耘田除草机除草,可以避免使用化学药剂。
而在这个开心农场,不仅能品尝好米,还可以体验好米的生产加工全过程,住一住稻米主题的乡村酒店。绘制农耕稻田画、阅读稻米相关绘本书籍、亲自体验水稻种植过程……在东禾九谷稻米文化产业园,漫游在稻米知识展示区、稻米文化历史展示区等文化互动体验空间,可以了解关于“米”的文化和传承。在农场里,夏天插秧,秋天收稻,冬天打年糕,玩累了入住稻田边的酒店,从阳台上远望稻田。
“这里不只是单纯的大米种植基地,更是一个宜产、宜学、宜居、宜养的现代化生态乡村空间。”从“种好一粒米”到“讲好一粒米的故事”,杜军旗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目前公司已为农民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我们将不断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以产业兴旺促乡村振兴,也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路径。”杜军旗说,也希望能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来崇明体验现代农业,继而投身于这一行业。
积极打造长三角地区农业“硅谷”
小白菜、水稻、菠菜……在崇明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园农业科创展厅,一眼就能看到一排排被密封的“种子队伍”。据介绍,种源是农业的“核心科技”,崇明一直加强特色种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聚焦一粒米、一篓蟹、一只羊、一头猪、一棵菜、一朵花等重点,大力发展种源农业,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识性良种。
今年春季,一场特殊的播种在上海泛信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几十种崇明红皮土豆、香酥芋分门别类栽入泥土,为繁育保存崇明本土优质种源打下坚实基础。而在相关实验室内,蔬菜不再是单纯种在土壤里,而是在架子上摆放着的瓶瓶罐罐中。每个培养瓶都标上了日期和编号,通过应用植物组培技术,精准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持续开展试验。从田间地头到实验室,崇明农业“芯片”历经锤炼,精心研磨。
联合相关科研院校,崇明努力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发展新路子。当前,崇明正在收集保存水仙、唐菖蒲等本地特色花卉种质材料,选育形成优良品(株)系,推进种球繁育。同时,也对特色蔬菜种质资源开展种植选育,目前已收集358份种质资源,编制形成了种质资源图谱。
据崇明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峻介绍,作为上海最大的农村地区,近年来,崇明积极通过农业科创来支撑引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搭建好科创平台,现在已经创建了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围绕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联合市农科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组建了崇明农业科创联盟,目前该联盟中已在运行的有8大类、20项科技共建平台,包括农业农村部粮油作物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园,一体化提供农业科创资源、产业创新合作交流等服务,实施农业科技小院、专家服务团等项目,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提供科技支撑。
同时强化项目攻关,重点聚焦本地特色农产品,大力实施“揭榜挂帅”项目,现在18个农业科创项目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崇明蟹,在上海海洋大学科研团队攻关下,成功培育了“崇明1号”中华绒螯蟹,新品种长势很快、产量大、规格大。并注重科创成果的转化,积极推动农业前沿科学技术在崇明进行集成应用。李峻表示,接下来还将在崇明推出种业创新中心项目,通过打通科技、资本、市场三要素,将产生的成果第一时间转化为市场产品,抓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积极打造长三角地区的农业“硅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