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批社工陈佳峰:平凡的职业却做着不平凡的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20年来,究竟帮助过多少迷途青少年,陈佳峰已经记不清了:有首批诉前考察试点工作的对象,有大学辍学离家的青年,也有处在青少年阶段对未来迷茫的被大家视为“不良”的“边缘学生”。
陈佳峰说,20年的从业经历,带给自己的不只是成就感,还有警醒、感动,它是一个社工和无数个孩子互相帮助、互相成长、互相欣赏的系列故事。从陈佳峰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上海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壮大的背后,是无数从业者的努力与付出。
上海首批青少年事务社工
挽救自杀青少年,助人成才成长
陈佳峰成为上海市首批青少年事务社工的那一年,他23岁,是社工团队中为数不多的法学专业毕业生。
2003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在团市委下设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将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服务全面纳入上海市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也标志着“青少年社会工作”这个国外引进的概念,在上海有了独立的实务运作机构。
2003年10月,带着憧憬和热忱的陈佳锋加入青少年社工队伍,踏上了社工助人之路。
13岁少年小虞,心中怀揣着英雄梦,善于游戏的他,在网络上扮演着各类英雄人物。然而回到现实,只有他认为的无意义的枯燥学业,日复一日间,他的焦虑情绪愈发严重。
有一天,小虞真的坐上了自家六楼的窗台,对妈妈说:“妈,我想飞,我不想上学。”千钧一发之际,与民警一同前来的陈佳峰灵机一动,换位思考下,用一句:“最近快餐店出了新品,我们一起去试试吧。死也要做个饱死鬼,你要飞也得填饱肚子呀。”成功把小虞劝服。
解除危机只是第一步,为了让小虞重新振作,陈佳峰坚持陪伴式服务,一干就是10年。小虞喜欢叫他“老陈”,十年间,“老陈”始终伴在小虞身边,一同经历失学、复学、求职、就业等每个人生重要节点,最后小虞顺利从戏剧表演本科专业毕业,从事着自己喜爱的影视表演工作。
在“老陈”的感染下,小虞自愿成为浦东“青少年英雄联盟”志愿者,用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向那些还在迷茫期的青少年们,坦诚讲述自己的故事,约定一起成为脚踏实地的“真英雄”。保留兴趣、激发天分,或许,这正是未成年人帮教中最基本、最有能量的一环。
2003年至今,陈佳峰已累计服务像小虞这样的涉案、闲散、困境等类型重点青少年1100余名,开展个案介入服务近200例,他帮教涉罪未成年人重新回归社会、疏导辍学离家出走的青少年与原生家庭和解、关爱特殊人员未成年人子女正向成长……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格言:“有青少年社工在的地方,就有希望和未来。”
直面一线“急难险重”
在绝境中送去名为“希望”的养分
这些年来,在社区这片土地上,陈佳峰完成了一个普通法律专业大学生到专业社工的进阶,以自己的真诚和热忱收获了社区青少年对社工这个职业的信赖。
而当他走出社区,走到“急难险重”的公益一线时,在陈佳锋身上,又能看到社工青年的担当和勇气。
2008年汶川地震,上海先后派出57支队伍,1.5万余人员深入灾区,开展救援。而灾后需要重建的不仅仅是物质家园,心理创伤同样需要疏导和治疗。
“当时,浦东新区社工协会,包括大量的下属社工机构都开展了援建的工作。我们分批报名,奔赴都江堰。”陈佳峰回忆道,他主动报名参加灾后援建工作,在当地的板房安置区组织青少年建立自助团体、学习手工技艺,并鼓励朋辈群体相互支持。青春力量的复苏迅速带动了当地居民重振生活的信心。
2015年元旦,外滩跨年活动发生踩踏事件,多人受伤乃至失去生命,在得知需要社工加入善后工作的消息后,陈佳峰又是第一个报名参加到一对一工作小组中, 24小时待命执行任务。在专家组指导下,他运用萨提亚“冰山理论”,为受难对象及家属进行心理创伤治疗,帮助当事人逐步从对死亡的阴影和失去亲人的悲伤中走出来,勇敢面对未来生活。
2019年,他又参加了云南文山交流援建工作,为贫困山区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开展安全自护等方面的赋能服务。而在上海疫情期间,陈佳峰成为了社区防疫志愿者,为隔离家庭送物资、参与核酸检测工作。
只要有需要社工的地方,陈佳峰就会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不畏艰难、不辞辛劳,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服务。他在一线成长,在一线坚守,也在一线扎根,为无数需要帮助的人送去了名为“希望”的养分。
首例社工参与少年司法保护工作
20年硕果累累、在新形势下探索创新
上海是青少年保护立法的发源地。第一个“少年法庭”、第一个“少年起诉组”、第一个“少年科”等举措,如今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点点星光,最终催生了全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蓬勃发展的燎原之火。
2004年作为上海市首例社工参与少年司法保护工作——“诉前考察”试点的主要参与者,陈佳峰为探索建立少年司法保护社会工作服务流程制度提供了实践案例和经验,也为少年司法保护工作中上海标准的建立提供了意见建议。
在赴香港培训后,陈佳峰将全新的历奇治疗辅导课程引入到浦东的工作实践中,建立浦东新区青少年社工历奇团队,积极研发体验式法宣、禁毒宣传课程,累计开展各类历奇活动约700场,受益2万余人次。
面对社区青少年缺乏社会网络支持,朋辈影响明显的失学、失业、失管特征,陈佳峰积极地寻找街镇、团组织、教育部门、青保部门的资源,通过社会中介服务力量去编织这张服务网络,让社区青少年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和社会支持。
与此同时,多年来,陈佳峰还参与研发了“绿泥人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青少年英雄联盟特殊家庭未成年子女关爱行动”等各类青少年特色项目,获得“上海市优秀社会工作项目”“上海市杰出青少年社会工作项目”荣誉。虽硕果累累,但他仍不放过任何提升自我专业服务能力的机会,目视前方,博观约取,学而不厌。
20年的时间一晃而过,陈佳峰虽也经历过挫折与彷徨,但最终都转化成为了他继续前行的动力。他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与成长,始终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先后多次获得上海市、浦东新区以及中致社颁发的优秀社工等荣誉称号。
这个当年的“外行”已经变成了年轻社工们心目中的“老法师”,青少年口中的“老大哥”。
这一切,都正如陈佳峰所言:“青少年代表着未来,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难题’也充满着希望,陪伴他们经历这段旅程,迎接各种挑战,这就是青少年社工的使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