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目标达成!《海上生民乐》成民乐驻演标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备受市民和游客好评的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8月5日晚迎来了第100场的驻场演出。这一目标的达成,让它成为上海文旅结合的典型案例。自2021年上线以来,经过3年的不断打磨,如今,它已成为上海现象级、划时代的海派民乐原创品牌,屡屡创造并刷新国乐历史。
“我和我的同事们要感谢上海这座城市,没有上海就没有民乐驻场这样的形式,是上海给了我们创新创造的勇气和底气。”《海上生民乐》艺术总监、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
※ 百场驻演 常演常新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上海音乐厅驻演的《海上生民乐》立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九首风格多元的音乐作品连续上演,不止呈现了古今中外丰富的民族乐器,更融合了诗歌、书法、国画、京剧、舞蹈等多样文化艺术元素。不少观众欣赏完演出都表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DNA动了。”粉丝们更亲切地称其为百科全书式的国乐大赏。
演出通过数字化多媒体技术打破传统听觉疆界,将国乐、光影、建筑有机融合,构筑视听一体的沉浸式音乐现场,实现《海上生民乐》原创品牌的全新突破与深度孵化,传递着乐团“民族音乐、当代气质、国际表达”的艺术理念,展现当代海派民乐新高度,成为彰显上海城市软实力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四轮驻演并非一成不变,乐团在驻演实践中不断打磨探索,第100场演出收官之夜,乐团特别策划惊喜彩蛋,首轮原班人马与新生代实力演员齐上阵,联袂呈现三首特别版曲目,以美好国乐感谢观众朋友们这三年来的陪伴与支持。
特别版的《蜂飞》由11位演奏家接力演绎,二胡、韶琴、阮、笙与打击乐轮番上场,不同声部的炫技片段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互动式的幽默表演引来观众阵阵掌声,呈现野蜂飞舞的玩趣。升级版的《酒歌》由乐团琵琶演奏家俞冰、李胜男搭档呈现,霸王与虞姬以琵琶乐音对话,历史虽已远去,但这段荡气回肠、用情至深的千古绝恋,以艺术化的方式流传百世,细腻婉转的乐音牵动着每位观众的心。
《穿越》作为全场最具都市感的作品,三位唢呐演奏家胡晨韵、姜峰、闫晋龙共同演绎,演员们走下舞台与观众互动,燃翻全场。对酷爱电子音乐的姜峰,演绎这首作品更是件很幸福的事,“我一直相信民乐应该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只有真正热爱一种音乐类型,才能让你在创作和演出中表现出最真实自然的东西,而不是刻意为之。希望音乐能让大家忘却工作和生活中的烦恼,如果你们有那么一两次想站起来舞蹈的冲动,我们就满足了。”
※ 市民游客 感受美好 ※
《海上生民乐》是由上海民族乐团和上海音乐厅两家文化机构,厅团合作的范例。音乐厅总经理方靓回忆说,2021年作品推出后反响很好,自己和罗小慈团长就大胆展望了“100场”的目标,“今天正式达成,我们一起见证了中国民族音乐演出的一个历史时刻,我非常激动。”她也表示,第四轮驻演收官后,“明年暑期我们会继续在音乐厅驻演。”
100场目标的达成,证明了优秀的演出,确实会得到市场的肯定。不少游客经常拖着行李箱就直奔上海音乐厅,来“这座拥有93年历史、由中国设计师设计、建造的中国第一座专业音乐厅”感受海派民乐魅力。上海市民中,更是有大量已经N刷该演出的忠实粉丝。
100场纪念活动中,一位多次来刷演出的女观众表示:“第一刷是朋友介绍来看的,当时就非常惊艳。音乐即有传统神韵又很时尚,舞美视觉很有想象力。演奏家们更是年轻又有活力,让我感受到了国乐的诗意和唯美。后来,我发现,不同座位能感受到不同的震撼,不同的演奏家,能演绎出不同的作品风格,于是就有了后面的多刷,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我还安利好多同事和朋友来看!希望国乐发扬光大,希望上海民族乐团越来越好。”
很多在沪外国人,也因为这个演出成了中国民乐的粉丝。“老外讲故事”俱乐部成员、尼泊尔籍医生阿思势说:“就像我所知道的关于中国的一切,从小听到的关于这片神奇土地的故事,被美好的音符连接在一起。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够见证通过民族音乐呈现出的丰富艺术和深刻的中华文化思想。这是一场视听盛宴,我觉得它捕捉到了东方音乐从古至今的历史精髓。我可以欣赏到琵琶、阮、唢呐等每种乐器发出的独立音符,它们也讲述着共同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中国音乐是如此美丽,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我真诚相信这种音乐有治愈世界的力量。”
导演马俊丰说:“100场《海上生民乐》仿佛一百场奇幻瑰丽的梦。在这样让人沉醉的场域中,演奏家们一百次用音符带领观众入梦,高山流水觅知音。他们将自己的生命体悟融入演奏与表演,将感动与震撼带给观众。能够结识这么多可爱的音乐家,与他们共同创作这部作品,与有荣焉!”
排练指挥姚申申说:“每天晚上,台前幕后每位演职人员坚守岗位,百场演出不仅传播民族文化,更希望展示出当代民乐的新风采。这百场驻演,观众和乐团的演奏家们都收获满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