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巴士串珠成链,“大手牵小手”开启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课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周贇 杨韵涵
“大学生哥哥姐姐设计的红色人物好可爱!”暑假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化身思政老师,带着近20名小学生,开展了一堂生动的“大应携小鹰 话百年初心”思政课。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这堂思政课以穿梭巴士的形式,覆盖了100多年前青年毛泽东在上海留下的足迹,以大学生为小学生讲思政课的新颖形式,重温领袖与上海的故事,使小学生对上海的经典红色路线有更深刻的了解,也帮助大学生懂得担负起传播红色文化的社会责任,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的初心源头。
== 哥哥姐姐实景讲解红色故事 ==
一群充满期待的小学生聚集在南京西路寰球中国学生会遗址前,这是巴士经停的第一站,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陈舒琰同学正向大家热情介绍寰球遗址的来历。
毛泽东等人于1918年夏在北京创办了中国留法班,认为要改变国家的命运,就必须学习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和文化。1919年3月,毛泽东赴上海送别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这里就是他抵沪的第一站。
1920年,毛泽东来上海送别了第二批赴法学生,并居住在哈同路(今安义路)上。与此同时,他便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追星之路”——拜访《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
在老渔阳里2号,大学生杨韵涵同学和李凯同学向小朋友们介绍:“就是在这里,毛泽东与陈独秀促膝长谈;他们在这里和陈望道探讨《共产党宣言》。这里也是《新青年》编辑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诞生地,陈独秀两次被捕、险象环生的见证地。”
距离老渔阳里几步之遥,就是当年毛泽东三个儿子生活过的大同幼稚园、一大代表的宿舍博文女校,以及中共一大会址。从南昌路到兴业路,不到一公里,曾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行程的最后一站是1924年毛泽东故居(甲秀里),这里是毛泽东第九次来到上海的居住地。大学生哥哥姐姐们娓娓道来,小朋友们听得心潮澎湃。
== 游戏互动感悟厚重历史 ==
“应该这么拼。”“应该点亮这两个人。”小朋友们兴致盎然地玩起互动游戏。
这次活动中有许多时间需要在巴士上度过,巴士会带领大家在几个距离较远的重要旧址间穿梭。为了有效利用巴士上的时间,小组队员们开发了一款方便互动的小程序游戏——《领袖足迹》。
这款游戏中,有知识问答、对错选择、场景拼图等互动环节,紧扣参访的每一个重要旧址。大学生还为小朋友们精心设计并制作了一款纪念帆布袋,上面印有与上海红色旧址有关的25位名人卡通形象,并通过人物竞猜游戏、歌曲比唱等,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伟大人物。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介绍,思政课给予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些抽象概念,而应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实践。中小学生需要的是具体、生动的知识,大学生需要的是坚定的信念、责任和担当,组织这次假期里的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课堂,就是希望在亲历鲜活的历史旧址中感悟厚重的历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周贇 杨韵涵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